在“海南正宗糖水”的摊位前,今年31岁的容一明正帮着母亲李土育张罗着开张前最后的准备工作:在摊位前铺上防油污地毯,摆好桌椅,再在桌旁放上垃圾桶。糖水是早些时候在家里人的帮忙下提前煮好的,装在小餐车上放着的一个个大铁罐子里,盖子一掀,一团云雾似的蒸汽伴随着香气蒸腾而上,白的豆腐脑,黑的芝麻糊,深绿色的绿豆汤,还有半透明的藕荷色中夹杂着些许黄色的地瓜西米露……2009年,海甸三西路海大南门附近路段设立便民疏导点,像容一明一家这样的低收入群体可以向街道办申请租摊位,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摊子,撑起了他们全家的生计,而小吃街的存亡与否,则牵动着他们全家的喜怒哀乐。
2018年1月31日,海大南门特色夜市升级改造完成后,以干净整洁的环境和美味又放心的特色小吃打响了名气,客似云来。如今容一明的糖水摊现在一天也能有五百到九百多元的营收,过去因为家贫攒不下“老婆本”的他也靠着经营小摊存了钱娶了老婆。如今眼看着小摊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容一明笑着说,以后可以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了。
南海网记者周静泊 陈元能 郑光平 报道
海口夜市系列报道:
独家策划 | 刷爆朋友圈的海口夜市都在哪?快来翻翻它们的名片
海口夜市系列 | 市容市貌与民生就业双赢 夜市“蝶变”获中外游客点赞
相关评论>>
夜市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很多人了解海口饮食、风俗和人情最快捷的打开方式。有人说,没有了充斥着“烟火味”的夜市,城市总像是缺了点什么。以夜市为载体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从中结成的情意,是现代城市最稀缺的人文资源。
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两年海口加快推进“双创”,推动城市升级改造,但海口依然不舍烟火味!通过参考借鉴台湾等地的夜市建设、经营管理经验,并结合海口实际打造特色夜市,实现了提升城市品位与解决本地户籍低收入人群再就业的有机融合。
常言道,积习难改,执迷难移。可仅仅两三年时间,海口夜市却像“换了个天地”。不仅夜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民的观念也有了“大转弯”,随处可闻叫好之声。情形为何转变如此之快?这充分反映出海口夜市整改方向的正确性,反映出管理部门为民谋利的发展定力。打造统一风格,汇聚不同特色,强化巡逻管理,甚至连油烟、垃圾回收等细枝末节都力求精益求精……试问,有着如此精细的服务,市民的观念怎么可能不会改变?
现实中,一些管理者在工作受阻时总爱抱怨:市民素质低,观念滞后,工作不配合,措施推不开。笔者以为,当管理者如此抱怨之时,不妨反躬自问,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得到位,是否像“绣花”般精细。事实上,受限于原有生活习惯、固有思维观念,部分群众对一些事情产生偏见,对影响切身利益的举措产生质疑,本无可厚非,重要的是,管理者是否有务实的行动、细致的引导。海口的夜市整改意义正在于此——不怕群众不理解,就怕工作不到位。
责任编辑:邓丽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