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崖州黄流颍川书院:百年学堂遗迹犹存

  崖州黄流颍川书院

  百年学堂遗迹犹存

  颍川书院部分房屋。林芳华摄

  颍川书院古宅横梁上精美的雕饰。林芳华摄

  文\本刊特约撰稿陈光润

  坐落在乐东黄流镇正中南坊(黄中村)的颍川书院,俗称“六房”,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迄今为止乐东地区少有的主体结构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装饰精美的书院建筑。颍川书院融讲学、议事、祭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既是黄流陈姓子弟读书课试的学堂,也是陈姓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

  乐东沿海地区俗话说“不恐屋漏雨,怕崽不读书”,黄流陈氏更是尊师重教,节衣缩食,不惜卖房卖地,也要把子弟送往学堂求学,陈锡熙(清光绪丁酉科拔贡、琼州府学教授)等人为了传承读书传统,发动陈氏族人捐款集资办学,广置学田,建造书院供族内适龄子弟启蒙求学,颍川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当年颍川书院有着怎样的景象,后来又经历哪些岁月的沉淀,如今这座荒废的清代书院将会何去何从呢?

  街坊巷间书声朗朗

  带着诸多疑问,笔者在当地人陈鸿汉的带领下,从乐东城区驱车往面前海,过了黄流中心小学,在路口处左转,沿着村里环村水泥路往前走,拐进一条狭窄的小巷,穿过小巷来到位于黄流镇黄中村内的颍川书院。这所中轴对称,四进三幢加东西厢房,土木砖瓦结构的清代私塾,从当年迁建至此,已经度过一百余年,多处破败不堪。

  颍川书院迁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由当时黄流陈氏始祖陈彦祥四世孙陈禄六个儿子的后裔合资捐建,合建的目的是为陈氏宗族子弟进行启蒙教育,故民间俗称书院为“六房”。陈氏始祖为胡公满,在河南颍川生息发展,后来不断繁衍壮大并分支传至各地,颍川成为陈氏的堂号,因此书院就命名为“颍川书院”。

  据有关资料显示,颍川书院坐北朝南,由门闸、前厅、八角亭、后厅、东西厢房、围墙等六部分组成,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现在看来,这座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的书院,如今虽旧貌尚存,但东西两侧部分厢房已倒塌,总体面积缩小不少。据现场丈量和统计,书院建筑面积为301.1平方米,是目前琼南地区建筑规模较大的古代书院。

  笔者仔细打量,门闸较高,正门灰雕匾额“颍川书院”四个大字被一层厚厚的灰浆涂刷,已看不见字体。陈鸿汉介绍,匾额上的字体已被遮盖了半个世纪,如果将字体上面那层灰浆擦除,“颍川书院”四个大字就能重见天日。门闸历经百年风霜,两旁还有一副石刻的对联:颍水漾文澜,流通湖海,楼中百尺,高擎龙乍起;儒宗开端学,闻得诗礼,庭上千秋,犹见鲤常趋。尽管朱红色墙面早已斑驳,但隽秀的字体依然清晰可见,这幅对联语境阔大,有千载人文思想的积淀,品读之下,回味无穷。

  陈鸿汉告诉笔者,书院墙壁上留存的对联和书画,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从门闸上遗留对联看,当年民间兴教办学之风盛行。

  门闸因给私人居住,已被改建,前面加装门,后面添加一堵墙,变成一个房间。门楼无法通行,笔者从旁边绕行来到三进的八角亭(议事亭),站在亭内仰头发现,后厅房屋濒临倒塌,多处屋顶的瓦片破损掉落地面,阳光从洞缝中透了过来,屋子里弥漫着阵阵霉味。书院内到处堆放着杂物,墙角杂草丛生,窗框断裂,墙皮斑驳,每间堂屋里都堆放着垃圾和废弃物,沦为一座几近废弃的大杂院。

  尽管如此,站在这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书院里,依旧能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气派。走近细看,青砖雕砌的屋脊恢弘典雅,横梁上的雕饰非常精美,墙体上的彩绘流光溢彩。在八角亭两侧粉红色的墙壁上,发现多处有模糊的笔迹,擦拭厚厚的蒙尘,可见风姿俊逸的楷字,细读得知,上面记载的是陈氏族训和族规,告诫族中子弟做人要行善积德。二进前厅是当年适龄儒生们上课的地方,此时此景,笔者仿佛听到百年前陈姓儒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萦绕在耳边。

  陈氏一族人才辈出

  陈鸿汉说,颍川书院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化陈彦祥后裔陈姓子弟,让更多的适龄学童有机会接受开蒙教育,可以说,这是陈氏“宗族学校”。这类学校没有固定的学制和人数,一年四季都可开办,一般以《三字经》《中庸》等为教材,老师教生员识字、背书和对对子,学生的学费,每人每月1斗大米(计15市斤),也可用它物酬谢老师。黄流陈氏子弟,当年就是从这里接受启蒙教育,踏上漫漫人生求学之路的。颍川书院为当地启蒙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对黄流陈氏学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陈彦祥是黄流陈氏开宗始祖,元代自儋州南下廷德(今乐东佛罗丹村一带),1319年迁往黄流定居,黄流陈氏历来尊师重教,崇尚读书,继承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从这里走出去的陈氏学子不胜枚举。

  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有文学举1人,清代武举2人;明清时期三类贡生(岁贡、恩贡、拔贡)有45人,其中拔贡6人。清乾隆时,拔贡陈德昌曾在武英殿参与校录《四库全书》,他晚年精于理学研究,“无妄言,无戏色”,崖州学正颜铸称赞他为“今之古人”。民国时期,陈兆瑚考取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陈若琼、陈兆丰等三人考入黄埔军校。

  新中国成立后,陈彦祥后裔中各类学术人才如雨后春笋,其中代表人物有中国著名航天专家、硕士生导师陈河梧,承担包括国家863航天高技术研究项目,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奖”;北大毕业的陈运平,地球物理博士,中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运贤,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教授,承担国家科技部攀登专项项目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项目26项,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带头人,陈运贤教授一家出了4个博士。

  百年书院何去何从

  自1895年甲午战败后,废科举、兴学校越来越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清政府鉴于军事上屡遭失败,不得不对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颁布,全国从次年(1906年)起废除科举,改办学堂。

  颍川书院建成后不到10年时间,清末的新式学堂陆续出现,“书院”的使命和名称寿终正寝。

  在清末民国社会转型时期,颍川书院作为黄流民办私塾,对当地的义务教育起到辅助、补充作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一位居住在书院旁边的91岁老人说,自从他记事以来,书院就一直存在此处,解放初土改时期将一进门闸分给私人居住。以前书院是陈氏宗族子孙读书和宗族崇宗祀祖、六房子孙聚会议事的场所。民国初期曾被黄流二初小学(黄流第二初级小学)借办学校,解放后为黄流乡政府使用,也多次被二初小学借用为分教点,1955年后为黄二大队(黄中乡)办公室, 2007年用作黄中村委会文化屋,此后就一直无人管理,任其荒废。“以前听说要修复书院,但一直没有实施,这需要好大一笔费用。”老人说。

  虽然是家族书院,但历经沧桑,村舍改造,家族没有人贸然处置,以至于目前只剩下这样破败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的内部,残留的一些痕迹还在诉说着她曾经历的岁月,坚守在这片热土上,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家园。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