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海外大片彰显中国元素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形象。

迪士尼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

《变形金刚4》在重庆武隆天坑取景。

电影《阿凡达》在张家界取景。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一条史前巨兽巨齿鲨意外逃离深海,重现人间大开杀戒,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机。在中外专业人士的联合努力下,最终将巨齿鲨绞杀,从而让人类转危为安。这是电影《巨齿鲨》的基本情节。给人们带来危机重重的巨齿鲨,从中国上海一路游弋到三亚,这一中国元素的嵌入激起中国观众的极大兴趣。其实,海外大片彰显中国元素已不局限于一两部作品,而是一个日益受到大众关注的话题。

  中国元素表现种种

  在电影发展史上,海外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从未曾或缺过,其具体形式主要包括中国的故事题材、武打功夫、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演职人员、建筑景观、服装服饰、音乐配音等。

  中国故事是海外电影的重要表现对象之一。当然,在相当长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西方对中国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影片中所表现的中国故事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想象成分,往往带有两极化倾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步伐,西方对中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等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使得他们直接将中国题材的影片搬上银幕。比如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就是根据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故事改编,最终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美国迪士尼公司则于1998年将中国著名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花木兰》。而《功夫熊猫》更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成就了一部人见人爱的喜剧电影……

  吸引中国演员加盟拍摄是海外大片彰显中国元素的又一个做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演员明星开始参与好莱坞电影。成龙、周润发、李连杰、杨紫琼、巩俐、章子怡等成为国际熟知的演员,这与好莱坞电影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关系很大。当然,更有中国电影导演直接执导好莱坞影片,比如吴宇森先后执导《终极标靶》《断箭》《变脸》《碟中谍2》等多部电影在国际电影界引起轰动。台湾导演李安更是凭借多年在好莱坞的打拼最终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更多的海外大片则是通过到中国取景、嵌入中国文化等方式来彰显中国元素。比如,卡梅隆在拍摄科幻电影《阿凡达》时就曾到张家界取景,产生极大影响,以至于当地直接将“南天一柱”更名为电影中的“哈利路亚山”。灾难电影《2012》除了在喜马拉雅山取景外,更是将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直接赋予中国制造,着实让国人大大骄傲了一把。《星球大战3》《木乃伊3》《碟中谍3》等先后到广西桂林、陕西西安、浙江西塘等地取景拍摄,彰显了浓浓的中国元素。此外,中国建筑、中国艺术、中国饮食、中国服饰、中国民俗、中国音乐也大量呈现在海外大片中。

  可以预见,未来海外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将会出现更多,其表现形式也将更为广泛。

  视听盛宴的背后

  海外大片在给世界观众提供一道道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让中国元素大放异彩。那么,为什么海外大片偏好于中国元素呢?

  应该说,我们不排除部分欧美电影人确实拥有“东方情结”偏好“中国元素”。比如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就是如此。这位依靠电影录像带自学成才的大导演,对香港电影的痴迷是人所共知的。他是吴宇森的大粉丝,还在欧美市场极力推荐王家卫电影,高度称赞过王菲、景甜的演技,泡在北影厂拍《杀死比尔》,甚至还在北京跟北电的学生喝过酒。但像他这样确实对东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美国电影人并不占多数。而且,偏好“东方文化”的昆汀可能就只是简单地将李小龙等同于“中国功夫”,甚至不见得能分清“东方元素”中哪些是来自于日本、哪些属于中国。何况,喜欢、偏好实在不能与了解、认同划等号。

  海外大片偏好中国元素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巨大的并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电影票房市场。在2000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仅为8.6亿元,2017年则剧增至559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预计2018年将突破600亿元,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可以说,中国内地已经成为海外大片眼中名副其实的“金主”。为了迎合这一炙手可热的“金主”,海外大片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

  比如《变形金刚4》中除了与中国有关的地标,如长城、鸟巢、重庆武隆天坑外,李冰冰、韩庚、吕良伟、巫刚、邹市明则客串了“酱油式”表演,而植入的中国品牌,如蛋白粉、白酒、牛奶、门户网站、银行等更是多达二三十处。《变形金刚5》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电影为了迎合中国受众的喜好,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有的电影专门剪辑成“中国特供版”。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歌猛进,海外大片彰显中国元素未来将是一种常态。

  从植入走向融入

  不管是被动改变,还是主动“顺应潮流”,好莱坞影片越来越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了。这是否可以让国人心花怒放?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自从电影诞生以来,中国元素从不曾或缺,只不过没有今天这么集中,这么正面。可以说,海外大片中的中国元素经历了一个从“恶意满满”到“全方位拥抱”的漫长历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最典型的中国元素是两个银幕形象:温文睿智、满口“子曰”的华人神探陈查理以及清装打扮、邪恶奸诈的反派大佬傅满洲。而在电影《2012》中,之所以是中国制造出拯救世界的诺亚方舟,那是因为“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任务”。《巨齿鲨》中,除了贴上上海东方明珠、三亚湾等著名景观外,更是昭告天下,从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开始,全世界都在打怪兽,怎么能够少得了中国力量!

  但是,很显然,海外大片并不本质上为张扬中国元素、表现中国形象而来。在表面的中国元素背后,仍然是满满的好莱坞套路。比如《花木兰》虽然是取材于中国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相关场景和人物都是中国化的,也刻画了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花木兰形象,但是本质上仍然是美国自由主义精神的体现。《功夫熊猫》运用了很多中国功夫及武学思想,影片内核仍然是美国思想、美国精神、美国梦。因此,对于这些海外大片来说,中国元素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植入,那些点缀其间的中国外景地、文化符号、客串明星,以及植入的中国产品广告,并不能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核心价值,代表不了真正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经济趋附和市场迎合。何况,还有不少影片中对中国元素、中国形象存在严重的误读。

  从全球化的趋势看,文化融合不可避免,中国元素代表着一种文化交流的符号,借助海外大片在全世界传播,将有利于中国文化和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寻求共同的价值趋向,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中国故事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故事,或者如何吸引世界故事来讲述中国话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我们期待海外大片能够在把握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能对中国文化进行整体性、普遍化的精神融入,从而实现文化归附和价值同化。中国元素从当前表象的植入走向精气神的深度融入,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国人的认同。

责任编辑:许海若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