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黎族民歌中的琼崖革命斗争史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人人善唱,“开口就是歌,歌有千万箩”。黎族人民用黎族民歌传情、祝愿、贺喜、致哀,婚节喜庆和拜亲会友,对歌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男女恋爱,民歌是引情之媒,平时劳作也因兴之所至而唱。清代至民国时期,因受汉商传入的民间唱本影响,黎族产生了长篇叙事歌,大量历史事件通过黎族人民编唱的山歌在五指山区传唱。这一时期的黎族民歌内容深刻反映了黎族社会的变迁和琼崖革命形势对黎族的影响,印证了黎族人民的生活步步跟随共产党走向光明,见证了琼崖革命走向最终胜利。

  《打仗不论男与女》:陵水县第一个人民政权的建立

  忆起民国十六年,大刀长矛齐上战,

  陵水人民不可欺,打仗不论男与女。

  ——《打仗不论男与女》

  新中国成立前,黎族人民在封建王朝和国民党政权的压榨下,生活极为困难,这也激发了他们勇于反抗的斗争意志。1927年7月18日,黎族共产党员黄振士率领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八路军800余人(其中大部分为黎族战士),兵分三路对陵水县城发起总攻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国民党陵水县保安队和陵城中区民团很快溃不成军,纷纷向陵城北门逃窜。此次战斗击溃国民党守军300多人,击毙1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讨逆革命军第八路军无一伤亡,顺利攻克陵城。

  1950年黎族同胞喜迎解放。

  7月21日,中共陵水县委在陵城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琼崖第一个人民自治政权——陵水县人民政府,由欧赤任主席,黄振士、王昭夷、何毅、陈贵清、谭玉麟、陈荣年等人任委员。随后,中共陵水县委、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八路军、琼崖肃清反革命委员会陵水分会、陵水县农会筹备处等联合贴出《安民布告》,宣布查封国民党反动官僚及反动地主、资本家的住宅等财产,没收浮财达万余元。陵水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欢呼胜利!

  《打仗不论男与女》生动地记录了攻城作战时,黎族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场景。尽管当时黎族群众手中的武器十分落后,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们迸发出无比的勇气,不论男女纷纷参战。据《中国共产党陵水历史》第一卷记载:“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黄家连带领攻城先头部队第一小队悄悄地潜行到南门城外,在靠近城墙后搭起‘人梯’,越墙强攻,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城内守军一片混乱,主力部队乘势冲杀入城。”中共陵水县委领导琼崖讨逆革命军第八路军占领县城,建立工农民主政府,对国民党反动派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日本鬼子心肝黑》:

  日军在黎族地区的暴行

  日本鬼子心肝黑,稍有迟慢被鞭抽,

  外国劳工当他奴,奴役劳工如耍猴。

  恨日本鬼子,

  公式们住在深山里,

  深山里(耶)。

  住在深山站不稳,

  恨死日本鬼子来捣山。

  ——《日本鬼子心肝黑》

  1939年,日军入侵琼崖,琼崖沿海各市县陆续沦陷。1940年3月,日军分别占领保亭县城和乐东县城。黎族人民聚居的五指山区不断遭到日军的侵扰,日军犯下的累累罪行,给黎族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1941年2月间,驻儋县和舍圩日伪军由汉奸带路第一次窜犯五指山腹地白沙元门、什运、红毛地区,杀人焚村后撤退。7月21日,日军窜扰黎母山区,途经水上市(圩)、榕木铺、岭门圩骚扰后撤退。8月,日本海军舞一特部陆战队占领松涛、合救、腰子、新村溪(新林)、榕木铺,并建立据点驻兵,强拉民夫修筑炮楼碉堡、开凿军用公路,设立封锁线。

  在今天的保亭县六弓乡,日军诱杀六弓村黎族村民的历史成为当地群众心中极为惨痛的记忆。1940年夏季的一天,日军以发枪支为诱饵,引黎族人民上钩。全村所有在家的青壮年男子共73名都坐上日军3辆卡车往陵城,一到日军营地,日军立即将受骗的73名黎胞捉起来,三人一串五人一群连绑,押到离营地不远的刑场,日军用军刀劈、刺刀扎,73名黎胞被杀害了72人,留下一个活口回村寨报信,这位被惊吓过度的幸存者回到村寨报信后,不久也离开人世。六弓村几乎所有的青壮年男子都惨遭杀害,剩下的人只好离开家园,投奔别的村寨谋生,一个平静安宁的村寨,从此荒无人烟。

  解放战争时期黎族妇女慰问解放军战士。

  黎族人民虽然久居深山,但也难以逃脱日军的毒手。日军在黎族地区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激起黎族人民的愤恨。这首歌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当时,日军铁蹄所到之处,实行“杀光、抢光、烧光”政策,在黎区制造的血案、惨案各地皆有,骇人听闻。据《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记载,仅在琼中地区,日军就造成人口伤亡总计为12715人。其中直接伤亡为8934人。

  《狗兵害百姓》:

  国民党顽固派对黎族人民的盘剥

  放屎饲狗遭狗咬,饲狗养兵害百姓,

  缴粮养兵被兵打,这是哪朝新规定?

  ——《狗兵害百姓》

  日军侵略海南岛后,国民党琼崖当局执行蒋介石的片面抗战路线,虽然拥兵数千,但只在海口、府城等地稍作抵抗后,便纷纷溃逃。他们躲进五指山区。当时紧随国民党琼崖警备司令部、专员公署、守备二团、游击大队溃逃到五指山地区的还有儋县、临高、昌江、感恩、乐东、崖县、陵水等多个县的逃亡政府及其武装人员5000多人。

  国民党军政官员连同他们的眷属涌进五指山区以后,一切军需费用全部由广大黎族、苗族人民负责,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尽管如此,从团结抗战的角度出发,黎族人民还是尽可能地满足国民党琼崖当局的要求,节衣缩食支援抗战,期盼着国民党部队能够赶走日军,使黎族人民重新享受和平。然而,国民党顽固派对少数民族群众肆意欺凌,无节制的压榨和索取,使黎族人民没有活路。

  国民党巧立名目的盘剥之多难以数计,众多官衙还各自立刑法对黎、苗族人民进行奴役。《黎族人民斗争史》记载:黎族群众王开法因交不出公粮,被抓去毒打,还要罚款。他的妻子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迫忍痛将唯一的儿子卖了,换成40块光洋交去将丈夫赎回。这首民歌深刻反映了当时黎族人民的愤怒和不解,“饲狗养兵害百姓,缴粮养兵被兵打”,国民党顽固派对养活他们的黎族群众毫无感激之情,反而穷尽敲诈勒索之能,恩将仇报。因此,黎族人民在民歌中把国民党顽固派的这种行为比作狗犬,好心养狗被狗咬,好心支援抗战,却被国民党顽固派肆意虐杀。

  《狂飚七月卷白沙》:

  白沙起义的全景式记录

  狂飚七月卷白沙,如同江河咆哮时。

  弓箭粉枪杀国贼,海南斗争留壮举。

  什阳奋战九昼夜,白沙人民击敌师,

  激战临高伪县府,威震敌胆初奠基。

  消息传到红毛乡,狗急跳墙施诡计,

  国兴首领等被捕,玉锦果断来当机。

  三路义民来搭救,队伍集中在毛西。

  约定半夜鸡叫时,攻打伪县府驻地,

  月暗星稀摸黑起,敢死队员赤身躯。

  悄悄布下包围圈,天罗地网水难泄,

  草木皆兵刀剑影,敌溃如同破竹势。

  战斗历时十多天,敌心不死仍寻机,

  卷土重来第二次,义民三路来迎击,

  敌众我寡退山区。残酷国贼大屠杀,

  乌云布满白沙地,国兴坚守鹦哥岭,

  昼夜为民深忧虑。天苍苍啊地茫茫,

  公式的出路在哪里?牢记父亲的遗嘱,

  救公式只有红军旗。国兴梦见五彩云,

  彩云下边人欢歌,阳光照耀新天地。

  派出代表寻救星,爬山涉水几百里,

  越过敌人封火线,终遇特委冯白驹。

  琼纵急派工作组,开辟白沙根据地,

  斗争从此党领导,鹦哥岭上飘红旗。

  红旗飘啊红旗扬,今天我把红旗举,

  踏着先辈的足迹,开辟白沙新天地。

  ——《狂飚七月卷白沙》

  这首民歌是这一时期少有的长篇叙事歌,已经十分接近于史诗的体裁,通过民歌全景记录了白沙起义从发动到受挫再到找寻共产党,开辟白沙抗日根据地的全过程。民歌虽然较长,但其记录准确,唱起来朗朗上口,既有黎族人民在起义受挫后的困惑,又表达了黎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新生活的决心。其中关于起义前夕王国兴被捕,王玉锦果断决定武力营救的记载,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1943年8月12日,白沙起义发动。这天,白沙一区的白沙乡、牙叉乡、元门乡等4000多黎、苗族群众揭竿而起。他们以弓箭、钩刀、粉枪等原始武器,向驻什空的白沙县中队发起攻击,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被日军征用的黎族劳工。本版资料图片均由陈立超提供

  国民党白沙县二区公所得悉黎、苗族群众起义的消息,8月16日,以开会名义逮捕了王国兴、王玉锦等人。王玉锦机智逃脱后,带领敢死队救出了王国兴等人。白沙起义从1943年8月12日至26日,为时半个月。起义的黎族、苗族群众达2万多人次,共打死打伤国民党军政人员300多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90多支及一批弹药物资。国民党军政机关和部队几乎被全部赶出白沙县境。9月,国民党顽固派纠集1000多兵力,分四路向起义群众发动反扑。由于众寡悬殊,起义受挫。

  据《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简明辞典》(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记载:起义领导人王国兴、王玉锦等率领起义群众撤退到鹦歌岭和什寒山坚持斗争。10月,王国兴召集起义首领会议,决定派出黎族代表寻找共产党,同年冬在儋白边区找到共产党和琼崖独立总队,并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白沙起义为创建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创造了条件。王国兴的儿子王家贤后来回忆,在见到特委派来的同志时,王国兴热泪纵横。他拉着联络员廖之雄的手,喃喃地重复说:“父母军来了,黎人有救了。”

  《送子参军》《送郎上前线》:

  掀起备战支前的热潮

  去参军后要放心,

  莫畏山高与海深;

  山高海深也要去,

  勒带挺腰作精神。

  送你去吧不用气,

  去参军后都有味;

  杀敌解放还热闹,

  今后回来担红旗。

  ——《送子参军》

  我来送你去参军,

  在家劳动我不闷;

  杀敌立功靠勇敢,

  胜利解放才回巡(团圆)。

  ——《送郎上前线》

  1948年6月6日,琼崖纵队占领乐东县城,乐东县全境宣告解放。至此,白、保、乐三县连成一片,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广大黎族群众立刻投入到备战支前、参军参战的热潮中去,为解放海南全岛贡献自己的力量。《送子参军》《送郎上前线》这两首民歌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代表作品。

  1948年9月初至1949年7月,琼崖纵队相继发动秋季、春节、夏季三大攻势。黎族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的战斗口号下,青壮年和民兵广泛参军参战,还组织运输队、担架队上前线,掀起了支前运动的热潮。

  琼中县在支前运动中,做了很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琼中县、区、乡政府都成立了支前委员会,县长、区长、乡长兼任支前委员会主任,同时县、区、乡都组建支前工作队。这样,全县很快就掀起支前运动的热潮。白沙县解放区的黎族人民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也给予部队大力支持。县民主政府组织庞大的运输队伍随部队作战,帮助部队运输粮食、弹药、物资和伤病员。同时,还发动广大黎族及其他民族青年参军参战,补充部队的兵源。

  《送子参军》在今天的琼中中平一带流传较广,这首民歌最早是由支前工作队员创作的,原歌名叫《有子要送去参军》,后来在流传中为传唱方便,歌名随之简化。1948年底,中平乡的支前工作队队员抓住黎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在走村串寨的时候,编唱了这首的民歌,使黎族人民认识到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要送子参军上前线彻底消灭反动派的道理。

  经过深入的宣传工作,加营乡、中平乡很快出现妻送夫、父送子参军上前线的动人场面。以加营乡的什猿村(今琼中营根镇高田村)为例,当时全村31户,100多人,20多个青壮年都报名参军。他们要上前线时,全村男女老少都来送行。参军的青壮年胸前戴着大红花,随着锣鼓声列队。后来被称为“黎族歌后”的王妚大,当时刚刚结婚不久,她临时编唱了这首《送郎上前线》的民歌,边唱歌边送自己的丈夫参军。

  《革命同志好无比》:

  投身土改分田地

  革命同志好无比,

  和公式黎胞同饥饿。

  打倒地主得翻身,

  感念同志万年恩。

  我和同志亲无比,

  革命永远不分离。

  生同战壕战一起,

  死去同埋大路圯。

  绒绞绒来丝绞丝,

  同志疼咱咱疼他,

  同志消灭顽固贼,

  海枯石烂不分离。

  ——《革命同志好无比》

  《革命同志好无比》既是一首叙事民歌,也是一首经典的抒情民歌。这首民歌具体创作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但从其描写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创作于1947年至1949年间的一首作品。这首民歌在叙事方面,集中反映了黎族地区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据《海南省民族志》(第一轮)记载:1947年至1948年年初,在琼中县、白沙县和乐东县、保亭县的一部分地区,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会、贫农团,积极反奸斗霸和土改分田,废除山租、旧债。

  到1947年底,琼中县境内的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改工作,工作队的这一行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此后,在1948年5月,随着解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党组织发动黎族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废除旧债运动。1949年下半年,党组织又在黎族地区开展清匪反霸运动,没收恶霸地主的土地、粮食、牛、槟榔树和银元。经过民主改革,衣食无着的4万多黎族群众获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在土改运动中,广大土改工作队员和贫苦黎族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黎族人民贫苦的生活使许多土改队员深受震动。他们通过一切方法帮助黎族人民翻身解放,黎族人民反过来视这些年轻土改队员为好友至亲。因此才有“我和同志亲无比,革命永远不分离”的感叹。民歌的最后几句,充满了抒情意味。土改分得田地后,如何保证胜利的果实,当时海南岛还没有彻底解放,国民党军盘踞在沿海市县,随时准备进攻五指山解放区。要保卫黎族人民的土改果实,必须和革命同志团结在一起,“生同战壕战一起,海枯石烂不分离”。黎族人民这种朴素的感恩之情和当时党组织面临的革命任务相得益彰,黎族人民成为解放海南岛的坚固后盾。

  黎族民歌简谱。

  《五指山五条溪》:

  欢庆海南岛彻底解放

  五指山上五条溪,你知哪条流水多?

  你知哪条流下海?你知哪条流回来?

  五指山上五条溪,西边那条流水多,

  蒋家(国贼)兵败流下海,红军胜利流回来。

  ——《五指山五条溪》

  1950年5月1日,当海南全岛解放的喜讯传来,黎族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此时,在黎村苗寨欢庆解放的地方,人们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这首《五指山五条溪》。这首民歌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充满了历史的唯物主义,哲理深长,耐人回味。

  黎族人民世代居住在五指山区,这里峰峭林密,地势险要,溪流众多。长期以来生活于此的黎族人民僻居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半农半猎的艰苦生活,加上他们深受国民党统治者的奴役之苦,不断举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但是,由于没有先进的政党和理论作为指导,黎族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纷纷失败。黎族人民的苦难重重。在彷徨和苦闷间,黎族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黎族人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快速追击国民党残军。大批国民党残兵猬集在八所、新村等港口,乘船四散奔逃,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仅半个月就全部解放海南岛。故此在民歌中,黎族人民形象地比喻“蒋军流下海,红军流回来”。此外,这首民歌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归一”的哲学理念,无论是任何政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只能像溪水一样,流入大海踪迹全无。它标志着黎族叙事民歌不仅能够发挥记录历史的功能,还能够从历史发展中提炼出经验和教训,从而教育更多的黎族群众。

责任编辑:肖秀燕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