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着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 推动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型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技术和资金发展种植业,加上妻子生病,孩子在读书,2014年,我们一家被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10月17日晚,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会堂举办的陵水2018年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表彰晚会上,获评陵水“十佳脱贫之星”的符益祥说,他借力陵水县政府联合农信社推出的免息小额贷款政策,申请贷款种植圣女果、甜玉米,去年种了6亩圣女果纯收入约6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陵水,近两年来,像符益祥这样受益于当地政府的扶贫举措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越来越多。陵水通过压实扶贫工作责任,让扶贫领导专职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断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用真情、出实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建立健全机制

  压实扶贫责任

  “他每天吃住在村委会办公楼,就连领结婚证那天还在连夜加班,我经常看到他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提起陵水本号镇乐利村驻村第一书记、获评陵水“十佳帮扶干部”的陈栋,乐利村“两委”干部苏成珍的评价是“踏实、尽责、心系百姓”。

  摘录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中提及的扶贫政策知识,编制脱贫手册,创新推出“夜校课后小课堂”;推动全县首家爱心扶贫超市开业……自驻村工作以来,陈栋办的一件件实事,乐利村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陈栋的工作状态是陵水各级干部开展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陵水各级干部“动起来”“沉下去”“接地气”服务百姓的生动体现。据了解,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陵水健全扶贫机制,扎实抓好问题整改,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推出多项举措同步推进开发式与保障式扶贫,建立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今年4月,《陵水黎族自治县2017年扶贫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出台,明确要求做到扶贫整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促、有人监督。今年5月,该县将160项整改措施细化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140余名帮扶负责人立下“军令状”。

  同时,陵水设立10个专项工作组,由县领导担任组长;并建立乡镇脱贫攻坚大队、行政村脱贫攻坚中队、自然村脱贫攻坚小队三级作战体系。

  陵水扶贫办主任王李庄介绍,陵水通过奖惩并重等举措倒逼责任落实。研究出台有关办法,在脱贫攻坚中发现好干部、培养好干部、用好好干部。同时,明确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和完成时限,进一步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

  志智双扶

  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

  驻村工作以来,另一名“十佳帮扶干部”、陵水本号镇黎跃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谨宇经常组织贫困村民、村“两委”干部按时收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节目,并进行讨论;举办扶贫文艺晚会、邀请致富能手现身说教;推动成立陵水飞腾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导村民发展豪猪、黑山羊等特色产业。王谨宇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今年1月,黎跃村举办了集体产业收益分红发放仪式,该村贫困户、低保户、特困户等162户701人领到了分红。

  在陵水,对贫困户扶“志”与“智”是每位扶贫干部的必修课。许多贫困村定期开设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课程。

  今年以来,陵水有关部门已组织收看35期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节目,其中管理员签到率达100%,贫困村民参学率达99%。陵水还派出9个督查组对全县49个夜校教学班开展明察暗访工作,确保每名贫困户劳动力、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及时收看夜校节目并开展讨论活动。

  借鉴先进经验,陵水先后在本号镇、英州镇、提蒙乡、文罗镇等地开设近10家爱心扶贫超市,贫困村民有积极主动的脱贫行为或尊老爱幼等善举,可以获得积分、换取商品。“照顾父母起居生活得2分,有劳动力的家庭,一人主动外出就业或打零工得2分,全部劳动力外出务工或打零工得5分……”本号镇乐利村贫困村民李永华说,凭借积分可到爱心扶贫超市免费兑换商品,此举激发了村中不少贫困村民的发展积极性。

  发展特色产业

  精准扶贫拔穷根

  决战贫困,产业是关键。陵水着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推动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型。

  陵水阳光充足,降雨量充沛,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是我省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圣女果是陵水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一张“金名片”。陵水着力促进圣女果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发挥圣女果产业在助力贫困群众脱贫中的作用。

  陵水本号镇长埇村村民、“十佳脱贫之星”黎大雄介绍说,2014年镇政府给他家发放了1000株圣女果苗,扶持他家发展产业。“前年种植圣女果我赚了2万余元,今年我继续种植圣女果和养猪。” 黎大雄说,脱贫后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王李庄介绍,陵水有关部门坚持每月举办至少一场扶贫专场招聘会,今年1月至8月上旬,共举办了11场扶贫专场招聘会,让许多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据了解,陵水还出台了《陵水黎族自治县关于发展壮大10个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工作方案》,明确了陵水既要发展芒果、圣女果、小黄牛、黑山羊、黑猪等传统种植养殖业,也要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海南日报椰林10月17日电)

责任编辑:李明珠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