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海口羊山湿地与火山交融——湿地博物馆的自然密码

  羊山潭丰洋湿地公园。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羊山地区,火山石充当田垄。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羊山湿地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

  羊山地区三十六曲溪。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新旧沟湿地的一汪清水。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郭萃

  纯净的野外水系,丰美的水草,古老的火山石,种类丰富的动植物……从海口市区出发驱车往南,辽阔的土地上刻画着万年前火山喷发的痕迹,在这里,孕育着一种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羊山湿地。

  她不但是海口的“肺”,更是海口的“肾”;由于地势低洼,并有丰富的天然涌泉,因此出现种类多样、星罗棋布的湿地,形成了独特的火山湿地景观。

  虽位于海口市近郊,但由于土层浅薄,羊山湿地并不大适合农耕,因此村落稀疏,正因如此,那里还保留着相对原生态的湿地和森林景观,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内,湿地与森林,共同构成一个循环,调节海口城市雨旱季的水分资源不均。

  羊山湿地历来是当地为数不多的百姓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传统的农耕方式和湿地和谐共处,对维持海口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湿地博物馆筑起生态屏障

  羊山湿地区域北临市区,南至新坡镇,东起龙塘镇,西至石山镇,总面积370平方公里。一万三千年前,这里的火山群不断活跃爆发,受西部高、东南部及北部地区低洼的地势影响,地下熔岩喷发流溢而形成高低起伏的火山熔岩地貌区。

  “羊山湿地发育于火山地貌区域,由地下潜水通过火山地貌区地表裂隙涌出、漫溢、汇流、聚集,以及崎岖的地表承接天然降水,从而形成天然湿地。”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传教育专家卢刚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火山熔岩湿地,羊山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洪泛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淡水泉、库塘等多种湿地类型,堪称“海口湿地博物馆”,更是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

  在羊山湿地周边,多为茂密的树林和灌丛,森林与湿地共同构成水陆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这在海南其他地方并不多见,潜藏着很高的生态与景观价值。”卢刚说,羊山湿地中水、森林与湿地的关系水乳交融,相互补给。

  雨季时,森林集水和储水,乃至调节暴雨时的洪水;旱季时,森林释放储水,为湿地补水。同样,洪涝时湿地总能够缓冲、储蓄和吸收洪水;旱季又能够将水分释放给更需要水的地方。

  森林与湿地一直在进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湿地上的植被摇荡起伏,减轻或减缓了水体对岸线、河湾及湖岸的侵蚀,从而保护住森林。

  湿地与森林,共同构成一个循环,调节海口城市雨旱季的水分资源不均。淫雨霏霏之时,湿地默默地将过多的雨水深情吸纳;炎炎烈日之下,湿地给干裂的土地以滋润。湿地纳水、吐水,做足了水文章。

  尤其独特的是,羊山地区出露的淡水泉形成涓涓细流,滋润着野生荔枝群落和热带林,野生荔枝林和村落周边茂密植被,与湿地形成了独特的“热带林-火山涌泉-河溪-沼泽湿地复合体”“野生荔枝林-热带林-淡水泉-草本沼泽复合型火山熔岩湿地”。在羊山地区,还有大面积种植的水稻田,热带林岛状分布其间,并与淡水泉、草本沼泽镶嵌交错,形成具有热带特色的“田洋”湿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的补给对于河流的存在和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而羊山湿地与海口的市内河水系的安全息息相关。羊山地区发育良好的火山熔岩湿地,加上与湿地交混的热带森林,使得这一区域成为海口市主要内河的发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流经海口城区的三条主要内河——美舍河、响水河和五源河都发源自羊山湿地。

  羊山地区具有热带特色的“田洋”湿地。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羊山湿地里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卢刚摄

  羊山湿地里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稻。熊一军摄

  羊山湿地里的水菜花。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自然人文景观展示悠久生态文明

  从海口市区出发,经过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到达龙华区龙泉镇新联村,如诗如画的新旧沟湿地呈现在眼前。在火山岩石堆积而成的新旧沟护坝上,两条细长的新旧沟里不断奔涌着清澈的泉水,滋润着护坝两侧的农作物。在航拍图里,可见新旧沟千回百转,从西向东,一路滋润着周边万亩良田,最终汇入南渡江。

  这是有着海南都江堰之称的岩塘陂、亭塘陂水利工程,说起这个水利工程,当地人无不称奇叫好。龙华区龙泉镇水利站站长庄人伯介绍,这个水利工程始建于唐代,直到现在100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得以保存并滋养着羊山地区万亩良田。每年春节前后水干之际,新旧沟护坝两旁便种植几千亩水稻,虽然每年只种一造,但是此地土壤肥沃,水稻产量高,亩产量可达1500斤。

  在火山地区特定的条件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之紧密相联,其聚落格局、建筑材料、种植方式、物种选择、水资源利用方式等,呈现出与火山熔岩湿地区自然环境的高度适应,形成一个协同进化体系,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滨海区域火山熔岩地区的自然文化遗产综合体,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除了上述所说的塘陂水坝自流灌渠系统以外,羊山湿地还有着火山熔岩水塘-火山石沟渠-沼泽湿地多功能水资源与水环境调控体系,融水利、灌溉、通行、水生生物生境于一体的火山石蛇桥,类似都江堰渠首工程“鱼嘴”分水结构的五孔尖墩石桥,田洋系统,热带林-火山涌泉-河溪湿地复合体等等,充分展示了羊山的生态智慧。

  此外,羊山湿地还有独特的生态旅游文化,火山与湿地交融形成的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古色古香的公庙和用火山石修筑的村落,这种集自然、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优良景观资源,充分体现琼北地区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丰厚的历史传承,也展示了海口人民朴实的生存智慧和悠久的生态文明。

  保护利用推动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养育着许许多多勤劳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与火山和湿地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羊山湿地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火山石不仅可以给微生物提供很好的栖息地,还可以让植物便利地吸收水分,利用清澈的泉水和火山的特性,多年来羊山地区村民农耕以种植水稻以及水生蔬菜为主。当地人对火山石可谓物尽其用,经精工巧作之后,搭建出当地特有的火山民居,不仅冬暖夏凉,而且防风、隔音效果好。

  近年来,政府和村民不断发挥羊山湿地的独特性,对产业进行升级,在保护中对湿地进行利用。

  在龙华区龙泉镇涵泳村,荷花种植户陈华强一大早就带着村民忙着采莲蓬、剥莲子,给各大餐馆、批发商备货。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陈华强就开始学习荷花种植技术,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这也让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现在靠着荷花产业,一年总收入能有30到40万元。”因此,他把自家的荷塘戏称“摇钱树”。

  琼山区凤翔街道新潭村,因村前千亩大潭“谢潭”而得名,每逢初夏时节,潭面开满荷花,每年吸引两三万名游客前来体验观光。

  秀英区永兴镇冯塘村曾是海口最偏远、经济较落后的村,通过引入社会投资,利用冯塘村生态资源建设的“冯塘绿园”,已成为一个集火山湿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等多元素融合的乡村生态旅游区,通过旅游服务、旅游区务工和土地租金分红等,全村50多户村民每年每户能有2万多元收入。

  这一片纯净的土地,不仅调节着海口的空气环境,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多市民游客的观光场所,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

  【相关报道】

  羊山湿地环保专家卢刚:全力守护湿地这方净土

  文\海南日报记者 郭萃

  每逢周末,在海口南部的羊山湿地经常见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总是赤着双足,踩在泥泞的淤泥里,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湿地点点滴滴的变化。

  在海南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圈子内,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一个对羊山湿地充满热爱并不断推动湿地保护的环保工作者,同时也是全球环境基金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传教育专家——卢刚。

  “从高处俯视,海口的城区边缘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隔出了灰色与绿色。能够看见下方有一片近乎原始的森林和湿地,就像非洲的草原,在国内其他城市很难见到。“这是卢刚2007年在飞机上看到的景象,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片广阔的湿地。

  但真正拨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却缘于2012年的几张水菜花照片。“2012年有个朋友给我发来几张在海口西湖娘娘庙附近拍到的水菜花照片。”卢刚介绍,水菜花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植物,对水质要求很高。

  从那时起,时任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驻海南保育主任的卢刚觉得有必要对羊山湿地做一个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便发起了由嘉道理中国保育牵头的羊山湿地生态调查公众科学项目,成立羊山湿地调查项目组,来了解这个区域的环境现状、野生动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从而规划最合理的土地利用蓝图。

  克服重重困难,2014年3月,项目组发布了羊山湿地生态调查成果。调查显示,羊山地区布满区域性、大面积、多类型的湿地,又拥有海口周边不可多得的天然森林,共同构成了水陆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

  让湿地保护主流化是卢刚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他始终相信,属于每个人的大自然,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以前,只有住在湿地区域的居民,才会对湿地的作用有所了解。如今,湿地的知识正在被普及。”

  “以羊山湿地为例,不少湿地是次生湿地,与人类长期的活动分不开。”一片水田,也是湿地,卢刚说,如果长期无人耕种,它将会旱化、生满野草,最终造成湿地退化,“只有人人参与生态保护,以此为作用力,引导人们用正确、科学的方式保护湿地、保护生态,才能保持和提高生态环境。”

  如今海口获批国际湿地城市,卢刚的梦想正在慢慢实现,但他更明白,湿地的保护永远不会结束。“羊山湿地可以说是‘湿地博物馆’,海口生态城市建设不能缺少这片‘自然海绵’,一定要守护住这一片净土,让大家都生活在一个花园般的城市里。”

责任编辑:邓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