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海口:既要“好上学”又要“上好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多管齐下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不断缓解教育供需难题,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海口:既要“好上学”又要“上好学”

  -海南日报记者 叶媛媛 周元

  看到女儿初一下学期的期末成绩单,海口市灵山镇电白村村民甘伟民(化名)第一个念头就是带着她去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感谢老师。

  “上小学时她门门成绩不及格。”谈起女儿的过往,甘伟民坦诚地说,自己一直认为她不是块读书料。虽然希望孩子继续接受教育,但面对“农村娃需要当家早”的现实,孩子小学毕业时他就暗下决定,“等她初中毕业就让她去打工。”

  从原来科科不及格,到初一期末考试6门功课及格5门,女儿的进步让甘伟民感到欣喜。更让他意外的是,在老师的细心培育下,原本有些厌学的女儿,竟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慢慢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着越来越自信的孩子,甘伟民彻底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只要孩子肯努力,再苦也要供她上大学。”

  教育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甚至能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在甘伟民身上,如今正生动地呈现着这些改变。而这些变化离不开海口教育环境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孩子在这里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既“好上学”,又能“上好学”。

  困:教育供需的矛盾与压力

  “盼了好久,终于开学了!”望着坐落在小区里的海南华侨中学美丽沙分校,海口市民刘妍十分感慨。自从得知小区要新建公立学校,她每天都会过来瞧瞧进度,盼着学校早日开学。

  今年9月,包括海南侨中美丽沙分校在内,海口3所公办中小学正式开学。从过去花费近半小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到如今家里距离学校走路只要5分钟。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极大地方便了刘妍一家的生活。

  这个秋季学期,白沙门小学也变化不小。不少家长发现,学校班额变小了,教室里的活动空间更大了。但与此同时,班级数量也增多了,学校压力依旧不小。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

  2017年,海口市教育局调研发现,城区公办小学学位严重不足。仅这一年,海口全市就超计划招生5252人,按照每班45人计算,需要新增教学班级117个。另一方面,据记者统计,近3年来,海口共新增公办中小学6所,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共新增学位近2万个。

  为何学位压力依旧这么大?海口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符延益告诉记者,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国家政策上看,计生政策的改革,给海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区学位供给带来巨大挑战。

  从城市发展层面来看,城镇化快速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历经两年“双创”,海口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省会城市功能与教育地位进一步凸显,吸引了更多周边市县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省人员的落户与居住。根据统计部门数据,近7年来,海口常住人口数量正以每年超3万的速度在增长。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非海口户籍学生占比超过41%。

  “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地的紧张,让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也让学位紧张、大班额等问题更难以彻底解决。”符延益说。

  增: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教育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增加学位是关键突破口。”海口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厉春说。以2017年启动的第二轮增加学位改扩建项目为例,海口市教育局延续过去“10+2”改扩建学校项目的成功做法,对城西小学、农垦三小、琼山十二小、府城中学、海联中学等10所学校进行改扩建,预计建成后小学可增加学位6210个,初中增加1550个学位。

  琼山区的学位压力历来紧张,其中,划片范围最大的琼山五小更是突出,2016年其实际招生数就超出计划数近3倍。得益于第一轮“10+2”项目,市、区教育部门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对琼山五小重新配置,在优化操场、教学楼等基础设施环境的同时,腾出了28间教室,至少可供800名学生使用,大大缓解了该校乃至琼山区的招生压力。

  解决眼下的教育难题不仅要多办学校,更要办好学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就是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

  海口市民林德云居住在五源河公寓公务员小区。“住在这里通勤省时不少,但周边划片区域没有特别优质的学校,就怕耽误了孩子的教育。”3年前,他曾一度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而如今,孩子在家附近的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就可以“上好学”。

  “办学第一年,我们小学部共招收6个班350名学生,而今年,我们招收了15个班700余人。”五源河学校校长陈运香坦言,不少家长起初也对学校抱有疑虑,甚至宁愿跑到距离更远的学校上学。经过两年多的蜕变,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可,这所学校也在努力建设成为百姓心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促进海口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教育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厉春介绍,从2012年-2017年,海口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5年间教育财政增长了48%。目前,海口以“一校两园”“第二轮改扩建项目”“全面改薄”“棚户区改造”“引进优质学校”五驾马车并驾齐驱,有效地推动本地一批优质新校落成,帮助薄弱学校得到发展、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引:名校力量引领教育发展

  相较于国内发达省市,海口教育水平底子较为薄弱,单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教育的跨越式突破。在海南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当下,如何尽快补足海口教育的历史短板,让孩子们获得更前沿、更优质的教育,成为摆在海口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好风还得凭好力。从2014年起,海口谋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主动向国内知名院校抛出橄榄枝,吸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批名校附属学校来海口办学,尝试通过名校的引领、示范和带动,解决眼下海口教育水平的不足。

  引进名校的过程并不容易。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海口市政府班子成员和市教育局主要领导曾多次奔赴北京调研,与多家名校进行磋商。项目签约后,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丁晖多次率队到各教育项目现场办公,不少相关部门更是派专员协助解决现场施工难题。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校长王宏说,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一座座名校相继落成。但如何尽快适应海口实际办好学校,真正发挥名校的“鲶鱼效应”,海口市教育部门和各校也一直在思索。

  王宏摸索了一年,在他看来,要尽快发挥出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关键的是办“接地气”的教育。“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不是将先进的理念和模式生搬硬造,更不是努力比他校培育出更多尖子生,而是均衡发展,拉动中等、薄弱水平的孩子共同提升。”

  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校长王晓楠认为,无论在哪儿办学,最重要的是“俯下身来做教育”,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进而通过不同理念的传递带动全市教育水平提升。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海口学校执行校长范冰也在思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办成一所好学校,用完善的课程体制、健全的管理模式、成熟的教育体系,回报家长对学校的期待。”

  展开海口市教育规划版图,越来越多的优质名校已标注在这座城市中。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11月20日,英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学校之一哈罗公学正式落户海口,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哈罗国际(中国)礼德学校两所学校将于2020年9月正式开学。这是海口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又一突破,为海口培养、吸引国际人才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未来,海口将更加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多措并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孩子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同时我们也呼吁各部门、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共同携手为海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海口市副市长龙卫东说。

  (海南日报海口11月21日讯)

  短评

  办好教育,为美好生活添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变化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

  目前,海口“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由于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用地紧张、“二孩”政策实施等多方面原因,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学位紧张,特别是优质学校大班额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面对群众对“好上学”“上好学”的迫切要求,海口市委、市政府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在增加学位供给、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一方面通过“一校两园”“第二轮改扩建项目”“全面改薄”“棚户区改造”等方式,有效推动本地一批优质新校落成,帮助薄弱学校发展,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一流名校来海口办学,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引领海口教育迈上新台阶。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孩子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海口正以实际行动回应民生诉求,为百姓美好生活增添更多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