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而论·中国经济再出发】顺畅资源双向流通渠道 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美景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人才、技术、资本等源源不断地从农村单向流入城市,导致农村“造血”不足,出现严重“贫血”。“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在我国一些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行动纲领。重塑工农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2016年9月7日,贵州湄潭湄江镇金花村“七彩部落”旅游景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邓浩摄

  设计先行 城市与乡村要齐头并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基于城乡发展的现实,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力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来破解城乡二元体制。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标志着我国城乡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

  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依存、共生共存。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导引公共与社会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与聚集;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另一方面要在诸如宜居质量、环境改良等方面超越城市,形成乡村新的吸引力。

  乡村振兴不可能单兵突进,不能就乡村谈乡村,必须放在城乡大格局下来考察。城乡融合就是要彻底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促使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形成乡村与城市竞相繁荣兴旺的格局。同时,还要注重城乡之间的差异,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已有城镇的规模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振兴也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建成现有城镇的模样,而是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情,保留乡土味道。

  2018年5月7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的民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巍 摄

  创造条件 促使进城农民落户生根

  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年均增长率达1.8%。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要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发展的制度藩篱,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户籍制度是横亘于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一道身份鸿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取消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推动城乡人口自由流动。要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他们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

  目前,中央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奖励资金达到100亿元,全国有1800多个市县已将农民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财政保障的接近90%……一项项举措促使进城农民在城市落户生根。

  2016年9月7日,贵州遵义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的农村淘宝网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邓浩摄

  清除阻碍 畅通城市资源下乡渠道

  农村精英不回乡、城市资源不下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难题。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

  这就需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将城市公共资源的投资建设与治理方式引入农村,从体制机制上清除各种要素下乡的障碍,才能吸引更多都市人群向农村流动并居住下来,导引更多返乡人员创业兴家,商业要素与产业资本也才能更永久地停留在农村。

  另外,政府还应做好引导、规划和监督工作,防止出现资源浪费和同质化等现象,特别是要警惕“热投资、冷农民”,要让农民合理合法地分享乡村振兴成果。任何时候,农民都是农业兴旺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充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理上网来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