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语生意”到“手指生意”折射社会“跨越”巨变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14日电题:从“手语生意”到“手指生意”折射社会“跨越”巨变

  新华社记者柴海亮、勿日汗、哈丽娜

  在中蒙最大口岸二连浩特,果蔬出口商人赵龙每天通过微信和邮件收到来自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蔬菜订单。根据这些图文并茂、中外文要素齐全的需求订单,他在全国各地组织货源,再用厢式恒温车运送至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等地。

  “现在的边境贸易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即使不见面,也能做成生意。”50岁的赵龙说。

  从“袖里生意”“手语生意”到“口语生意”再到互联网“手指生意”,在这座由古驿站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口岸城市,边贸交易方式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

  清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此谈生意的商人多做“袖里生意”——交易双方在袖子里两手互搏,讨价还价,“掐”出合适的不为他人所知的价格。

  到了1992年,二连浩特成为中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来自蒙古国、俄罗斯、东欧各国的商人同中国各地商人在此进行交易。由于语言不通,“手语生意”由此产生,买卖双方交易全程几乎不说话,而是打手势比画,一掌为5元,一掌正反或两掌是10元,点头成交,摇头作罢。

  在那个“手语生意”时代,年轻的赵龙来到二连浩特做边贸生意,为了与跨境采购的蒙古国客商更好地交流,他主动学习蒙古语。

  “短短三四年间,做边贸生意的中国非蒙古族人的蒙古语口语突飞猛进,连许多南方商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同时,蒙古国客商也学会了一些汉语,双方在交易中逐渐用口语交流。”赵龙说。

  如今,内蒙古边境贸易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买卖双方通过互联网交流、订货、发货、收款,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平台、大数据共享平台让原本繁琐的贸易程序在简单的指尖操作中完成。

  在中俄最大口岸满洲里,开放共享的木材大数据平台让复杂而辛苦的交易流程变得高效。

  赵涛在满洲里做木材生意已两年。过去,每天清晨三四点钟到货场看货是他的工作常态。自从今年1月满洲里木材大数据平台投入运营后,他坐在办公室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木材交易。

  “现在,我在电脑和手机上就可以查到想要的货物,而且进口木材的详细信息,包括货位、树种、数量、规格、尺寸和卖家联系方式一目了然。”赵涛说。

  在满洲里各大木材货场,像赵涛一样的采购商有近500人。他们每天拿着手机浏览相关网页、在木材交易平台刷信息,将木材销往全国各地,木材年交易量超过1500万立方米。

责任编辑:吴立婷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