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不平凡的2018
海南牢记嘱托,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绿水青山处处可见 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 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岁末年初的海南,新闻不少。
汽柴油开启国Ⅵ时代、“国六标准”轻型汽车上路步伐临近、“禁塑令”呼之欲出、“量身订制”《海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范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每一条新闻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海南以最严的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海南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
一年来,海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毫不松懈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正如省委书记刘赐贵指出,要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基础保障和特色优势,严格落实源头把关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规矩其道 恒以守之
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018年12月13日,一场特殊的会议在海口举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规划两个部门的上百名相关工作人员到场。会议的主题,是关于启动我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
“三线一单”,指的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要抓住管控这一核心,通过‘划框子’‘定规则’,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矩立在前面。海南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工作基础。”生态环境部环境评估中心总工程师李天威说。
按计划,我省到2019年底前,要编制形成覆盖全省和省辖海域的“三线一单”,形成落实到生态环境分区环境管控单元的管控要求。
划定并严守“三线一单”,是为了在发展过程中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不断擦亮我省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
2018年12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落实好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的生态文明建设30条决定,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引领发展和对资源配置的指导、管控作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优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顶层设计。对所有新上项目,要坚持从快审批和严守底线相结合,如果突破了生态底线,即使能带来再多的税收、再多的GDP,也坚决不上。
绿色,是发展的风向标。
翻阅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档案,可以发现,因不符合产业环保政策而被“一票否决”的项目不在少数。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符朝辉记得,陵水一个矿业项目就曾因环评没有通过而被否掉。
“这个项目矿区90%的面积在我省划定的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符朝辉介绍说,根据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禁止矿产资源开发。
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政绩观,依靠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当前,我省在推动出台《海南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海南省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等法规规章的基础上,持续不断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地方立法立、改、废,完善我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2018年起,我省正式实施的新办法,根据《海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19个市县(区)(含洋浦、暂不含三沙)划分为5大类,分两个平台进行差别化的考核,并取消了除海口、三亚、洋浦、儋州、文昌、琼海、澄迈之外的12个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旨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彻底扭转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政绩导向,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很重要。海南正发挥“绿色指挥棒”的重要约束和导向作用,改变地方的“唯GDP论英雄”,为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的干部撑腰鼓劲。
我省以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的“拼图”,方圆其理,规矩其道,为生态文明建设积蓄能量。比如2018年11月1日起,《海南省河长制湖长制规定》正式施行,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我省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为引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描绘生态新蓝图。
(本报海口1月4日讯)
相关新闻>>>
海南,不平凡的2018 | 绿水青山处处可见 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海南,不平凡的2018 | 海南力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谢军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