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同事、受助人目睹感动见证荣誉
点赞大善 学习榜样
观众被“感动海南”人物的故事深深吸引。
台上“感动人物”坚持善行义举时,他们亲眼目睹。台上感动人物收获荣誉肯定,他们现场见证。
他们,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父母,有的是被帮助的对象,也有同事、亲友等等,他们从感动人物身上学到知识、汲取力量、学着改变。
1月16日,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明办、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南国都市报社承办,碧桂园海南区域冠名支持的“感动海南”2018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举行。一个个感人故事,温暖了场上场下,让入选人物的亲友、受助人和在场观众感动不已。这些获奖人物的亲友和受助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为“感动人物”点赞,为他们感到自豪,认为和他们相识后自己也在改变,要向他们学习。每一个善行义举,都在撒下向善的种子。
张莉萍学生:
她获得这项荣誉实至名归
“我们很开心,她(张莉萍)实至名归,这是对爱心事业的弘扬。”海南省红十字救援大队海口分队队长杨志英说,张莉萍是我省第一批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志愿者,坚持做应急救护培训已经15年,为海南培训了很多应急救护师资和急救员,她也是张莉萍的学生,今后会继续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让急救知识更加普及。
张莉萍的爱人巫伟南说,恭喜爱人获此殊荣,感谢一路走来的伙伴和同事的支持,她把急救技能培训这件平凡的小事做得很好,而且坚持这么多年,把所学急救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是一件善事。作为家人,他会照顾好家庭,支持爱人继续做应急救护培训,不忘初心,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志愿者邱兆云说,受张莉萍老师的影响,她也坚持做应急救护培训多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别人,助人助己。急救技能对家人、对大众都是有益的,希望社会更多人士参与进来,2019年将开展更多的应急救护培训课程惠及民众。(记者 王洪旭)
肖爱国战友:
他是重情重义的真男人
认识肖爱国十几年的战友李金玉说,知道肖爱国的人都劝他,为牺牲战友照顾其母亲18年,也够了,也尽责了,该为自己想想了,可肖爱国仍肩负重担,做一个讲情义、讲良心的男子汉。因为这份情义,肖爱国卖房为牺牲战友的母亲看病,因为这份情义,即便整个家庭正陷入困境,肖爱国依然坚强支撑。
“18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反正我是学不来的,只能说,我对他是崇拜加敬意。”李金玉说,作为肖爱国替去世战友尽孝赡养父母18年的知情人和见证者,他为肖爱国的仁义、侠骨、柔肠、坚持而由衷敬佩。(记者 孙春丽)
张黑弟女儿:
将传承父亲坚守岗位的精神
“能有这样的父亲,是我的自豪和骄傲!”张黑弟的女儿张曼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由于家里和父亲所在的大坝离得较远,父亲难以两边顾及。随着年龄渐长,她从年幼时的不理解和抱怨,慢慢变成理解、支持与敬佩。
“父亲能获得‘感动海南’2018十大年度人物的荣誉,是党和人民对他多年工作在大坝上的肯定。”张曼玲说,在很多人看来,父亲放弃当干部而选择当守坝员有点“傻”,但在她看来,父亲这些年来挺不容易的,虽然只是在一个很平凡的岗位上,但是能坚持这么多年,就体现出不平凡的价值。如今得到社会的肯定,这么多年的坚持也是值得的。
张曼玲说,她在农场工作已有近十年时间,这些年每当遇到挫折,想想父亲守坝40年坚守岗位的精神,她又充满了干劲。她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她要将父亲的这份坚守岗位的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 蒙健)
听众洪志功:
百草园对我有特殊的意义
李成和邢月精心打理的“百草园”是很多人的精神乐园。这栏目对于洪志功而言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少年时,百草园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户;经历人生困境时,百草园给予他积极的鼓励和坚定的精神支柱;踏上文学道路时,百草园为他提供了平台,一个给予他自信和锻炼的平台。
“自己写的东西在这个栏目里得到了肯定,我才有信心把第一本书写完,后来也顺利出版了。”洪志功说,“这个栏目一直在关注着我,不仅曾经为我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包括我的爱人,也是通过这个栏目找到的。我能够在一种残缺中有一个完整的家,从困境中走到现在这样的生活状态,这个栏目都给了我最直接的影响。”(记者王小畅)
观众感动落泪。
李鸿策妻子:
对教育的投入一切都值得
“对于教育的投入,一切都值得,我一直支持他。”妻子陈爱金说,李鸿策投资办学校是为了让外来务工子女有学上,上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生的大事,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李鸿策经常捐款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学,如今受助者有几百个了,有的人已经毕业参加工作,有的还在上学。逢年过节一些学生会给李鸿策发来祝福短信,看到信息就很暖心。陈爱金说,李鸿策从捐资助学到投资办学,不忘初心,她会继续给予支持。
“那学校还不错,小孩学习有进步。”在长流实验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余先生说,他的孩子读三年级,他平时忙着做门窗安装生意,没时间照顾孩子,就让小孩住校,由老师进行照顾和管理。他希望这所学校能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记者 王洪旭)
李少萍父母:
她获奖我们比她更兴奋
李永和坟祝莲是李少萍的父母,他们很少来海口,这次特地坐四个小时车赶来,就是为了见证女儿的荣誉。坟祝莲还带着一个任务,就是给女儿打理民族服饰头饰,希望看到最美的女儿。
“看到她得奖,我们比她还兴奋。”李永夫妇拼尽全力送女儿外出读书,曾经在走山路送女儿读书时还摔伤,流了很多血,都毫无怨言,就是希望女儿继续读书,走出大山。女儿坚持回乡,成为一名代课老师,他最初很不能理解。后来,他们经常去学校,看到家长和孩子们对女儿都很好,尤其是孩子们对女儿如妈妈一样依恋,就渐渐接受了女儿的选择。
“这次她获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我们很高兴,也很自豪。”看着台上的女儿,老两口目不转睛。(记者 何慧蓉)
观众仔细聆听人物故事。
邢福浩好友:
他的“傻”很伟大
“他帮助过我,也帮助别人,所以现在我也应该要帮助他。”何君梁与邢福浩并不住在一个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亲友认识了邢福浩,在此后的交往中,何君梁感受到,这位长者的为人处事,乐于助人,让他打心底十分敬佩。“他退休后自己掏钱给孩子们建书屋,让孩子们有读书的地方,又修建文体场所,丰富大家的生活。”何君梁说,很多人认为,邢福浩的作法有些“傻”,花自己的钱和精力去做这些,但邢福浩感觉能让孩子们有书读,能帮助到别人,就很开心。
在何君梁眼中,邢福浩无私帮助过这么多人,就该得到“感动海南人物”这样一份荣誉。
“像邢福浩这样为他人无私奉献,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傻’的举动,但这却是伟大的。”何君梁说,以前他在事业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邢福浩总是会帮他一把,他能切身感受到邢福浩那份对他人的关爱。
“他心地善良、做人不斤斤计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和他相识后我也在改变我自己,向他学习。”何君梁说,如今邢福浩年纪大了,加之患有病痛,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去帮邢福浩开车,这或许就是一种互助。(记者 蒙健)
李波好友:
受他触动大家主动捡垃圾
“我刚玩潜水的时候,他每次下潜都会带垃圾上来,我看了很有感触。”得知李波获得“感动海南”2018十大年度人物,好友滕雪容认为他受之无愧。在共同的一个户外运动群里,李波常常呼吁潜水的时候要保护海洋环境,不要在海底丢弃垃圾。
“群里大半的朋友都受到他的影响,不管是去潜水还是去爬山,都会有意识地捡拾垃圾。”作为十多年的老友,滕雪容在有空的时候,也会加入李波发起的保护海洋志愿活动。“只要是与海洋和环保有关的活动,他都第一时间参加。”滕雪容说,李波对保护海洋有一种执念,坚持了18年确实需要真心的热爱和毅力,这让他十分敬佩。滕雪容希望通过“感动海南”2018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让李波的信念和坚持,激励更多的人参与保护海洋。(记者 谭琦)
主持人采访李少萍的学生。
张育明同事:
他把好条件全部给了孩子
“张育明的事迹很让我感动,记得第一次得知他的事情时,我十分惊讶。”张育明的同事张勇称,如果让他献爱心,他可能会给小孩买点牛奶、平常多去看看,但不会想到像张育明一样把小孩带到家里抚养,这是张育明感动他的地方,因为这种行为自己觉得做不到,十分难能可贵。
“我去过他们家,是租的房子,很破旧,但是张育明把小孩子的房间粉刷得干干净净,从上到下特别白亮。”张勇说,有好东西张育明都会给孩子,像夏天的时候,张育明自己吹风扇,给孩子开空调。“他把能创造的好条件,全部给了孩子。”
(记者 王小畅)
三沙海龟保护团队同事:
他们引领更多人保护海洋
“能获得这个奖项,我是打心底里为他们感到自豪。”身为三沙市七连屿管委会的工作人员、邹志的同事,朱洪波在四年间见证了这一由“渔民+土专家”所组成的海龟保护团队的成长和坚守,见证了那份保卫生态、守护海洋的初心。
“保护团队的坚持,与国家推行的环保理念相符,也让渔民们从观念上得到了转变。”朱洪波称,最开始时,不少渔民不理解保护团队的行为,认为捕龟是正常的捕捞;如今,渔民不仅支持对海龟的保护,还会加入到保护海龟的队伍中。邹志、黄宏波、陈山等人,通过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海洋生态保护。
“我认为这个奖项不单单是颁发给他们,更是颁给同样奋战在保护海洋生态一线,有着相同理念与愿望的人们。”作为邹志的亲友,同样在七连屿工作的陈燕华坦言,希望借助“感动海南”的舞台,让更多有海洋生态保护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知道这个团队,能与相关研究机构展开更多的合作,一起为国家的海洋保护事业继续做贡献。
(记者 王子遥)
郑学勤同事:
他是出了名的“年轻人”
一位今年5月份就要迈入90岁的老人,却在工作一线展现出了年轻人般忘我的拼劲。郑老对工作的态度,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上下都为之叹服与骄傲,也展现了国家科研领域领军先驱的担当。
“郑老住得离研究所很远,中午一般都不回去,就待在办公室做研究、写材料。连午饭都很少去食堂,靠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几个馒头和糕点就打发了,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谈及郑老,身为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的李晓粉既钦佩,也有些担心。事实上,郑老在工作中是出了名的“年轻人”,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考虑到他的情况,一些一般性的会议没有通知到他,他会十分生气。年底考核时,单位提出对他免去这一环节,但他主动要求单位对他这一年的工作进行考核。就连考核中要汇报用的材料和PPT,他都要亲自操办制作。“他常说,不要把他当做老人,就当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科研人员,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贡献。”李晓粉笑称,“现在我们全所上下的心愿,就是郑老能开开心心的,保护好身体,继续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记者 王子遥)
责任编辑:谢军辉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