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饼是由鸡蛋、椰丝、糯米、芝麻等磨成浆烤制而成的一种呈浅金黄色的薄饼,散发着淡淡的椰香味又酥脆,口感极好,因形状似信封而得名,是文昌会文一带的传统名小吃。一块小小的信封饼还被赋予了家人团圆、美满的特殊含义,寄托着华侨们对于家乡的浓浓眷恋。
今天,南海网客户端“乡音海南”栏目为大家带来一篇文章《信封饼,已在我的心中刻成了硬盘》,听听看信封饼的故事吧。
信封饼,已在我的心中刻成了硬盘
作者:郑心侨
朗读者:薛秀娇
文昌会文镇莲崀村的林干廷是很会做信封饼的。我们这次专程来莲峎村体验土法信封饼制作过程。林干廷伯爹边操作边介绍说:“我十岁的时候便学习制作信封饼,一晃便是几十年了。看似简单的工艺,却有很多学问,首先,饼浆讲究,要用本地糯米为主要原材料,并磨成浆,然后在米浆中放入鸡蛋、椰丝、花生碎末、芝麻、白糖、调和油等,反复搅拌成糊状。其次,火候要掌握好,注意火势均匀,及时添柴。第三,把握好每个信封饼的用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多了便会溢出被烤焦。翻动时更要快速。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连贯性的,都要用心用脑。”什么是熟能生巧?什么是工匠精神?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我们一边品尝着信封饼,一边听林干廷伯爹讲述信封饼的故事。他说,“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莲崀村便有很多人去了番(下南洋),他们多数人在东南亚一带谋生打拼。其中,有一个孝子,十几岁离开父母,在马来西亚帮人打工,由于目不识丁,无法给家里父母写信,有一次,村里有人返乡省亲,为了却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他突发奇想,连夜赶制数几十个酷似信封模样的薄饼,放入铁皮盒裏打包好,托付回乡宗亲带给父母分享,表以思念与孝心。由此人们相传开来,纷纷效仿,后来,这手艺传回会文老家,家乡人也学会了制作信封饼的技巧,还将信封饼捎给番客,四四方方,薄薄香脆的信封饼,架起了他乡与故土亲人间的桥梁,信封饼就这样的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我吃过信封饼,但我真的不知道信封饼原是这样制作的,并且有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渊源,浓浓的人情味,承载着满满的家乡回忆。外表黑黑的信封饼模具,就像村里古树的年轮,记录着主人无法言说的酸甜苦辣,在不停的上下翻动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好在到了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能在这是看到它的身影,这是十分幸运的。而今,这种传统手艺己被演变,随着这种传统小吃越来越被人们喜爱,会文生产信封饼的工厂如雨后春笋,专营店也应运而生。这古老的传统小吃还搭上电商、物流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品尝着林干廷伯爹亲手制作的信封饼,让我感慨万千。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我想,会文的华侨文化蕴藏在哪里?就蕴藏在乡村的旧房屋里,蕴藏在薄薄的信封饼里,你发现它,你挖掘它,便能感受它,分享它。
信封饼,已在我的心中刻成了硬盘。不知道那些信封饼的味道,还能在横屋里飘香多久,坚守多长……诚然,我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能将行将消失的信封饼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郑心侨
郑心侨,男,1957年生,文昌市东阁宝芳人,现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协会会员。长期以来,笔耕不辍,着力挖掘文昌乡土文化。
朗读者简介
薛秀娇
薛秀娇:教师,文昌市龙楼航天风情小镇铜鼓人,现在龙楼航天小学任教。文昌市中华诗文学会会员。 兴趣广泛,且行且思,对乡音情有独钟。闲时也志好练笔,诗文发表于多个网络平台。
往期链接>>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