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三。最初,它叫「启蛰」,到了西汉,人们为了避开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就将「启蛰」改名为「惊蛰」。
「蛰」是指入冬之后,小动物藏入土中、不饮不食。古人认为的「惊蛰」,是指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这些藏在土中的小动物。
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真正叫醒这些小动物的并不是春雷,而是日渐升高的气温和地温。此时,二十四节气的源地黄河流域一带,几乎听不到春雷,北方的初雷一般要到4月下旬。“惊蛰始雷”更符合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这一时节,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回升,我国除东北、西北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所以,即使没有雷声,藏在土里的小动物也会感到融融暖意,纷纷醒来,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回暖幅度大,阳光“待机时长”明显增加。所以惊蛰节气正是「九九艳阳天」的好日子。但冷空气依然频繁,昼夜温差大,正所谓「乍暖还寒」。
惊蛰之后,北方冬小麦返青生长,南方的油菜开始见花,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此时土地也已完全解冻,这对农业生产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过了惊蛰节,春耕忙不歇”,此后,农民便开始起早贪黑、忙于农活了。
我国民间在惊蛰日当天有很多有趣的民俗活动,吃梨便是其中之一。「梨」和「离」是谐音字,古人认为惊蛰吃梨可让害虫远离庄稼,保全一年的好收成。
原标题:【创意动画】惊蛰时节,真的有春雷吗?
责任编辑:郭微微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