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该在家校关系中喧宾夺主

  “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一则教育部针对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让“禁止电子作业”成为关注焦点,进而引发了对于教育类App、电子产品等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合理使用的探讨。

  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学校和老师用手机关联起家长圈,本来是裨益双向育人的好事。不过,凡事总得讲规矩,如果过度依赖线上沟通,让家长不堪重负,手机也容易成为卸责的工具。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手机的意见建议还真不少。比如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便带来了一份《关于完善学习类App进校备案工作促进互联网+教育健康发展的提案》。

  这些年,老师在手机群里发布通知@所有人,家长们排队表示“收到、谢谢老师”的情况,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一些家长对刷屏的消息提醒感到无奈,但又多不敢言明,家校关系变得日益紧张,甚至有个别愤然退群的,闹成了新闻事件。

  好在教育部纠偏了两种倾向:一是动辄就用手机来布置作业。有的深更半夜来个提醒,有的孩子还在课堂就开始给家长布置监督任务,这既有悖“课外作业”的本意,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不少地方教育部门早就先行一步,比如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不得布置超越学生能力的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

  二是动辄就让家长来批改核查作业。教育部重申了一个常识:批改作业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明确规定,教师对工作要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一言蔽之,孩子的作业非要让家长“代劳”或者是“过劳”,说到底,不是个道德问题或违规问题,而是职业原则问题。

  前些日子,“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的新闻一出来,不少网友留言称“举双手赞成”。这说明,让学校教育的归学校、让家庭教育的归家庭,各自守好各自的一亩三分地,才能真正形成厘清权责、正向减负的合力。

  在教育问题上,早该把手机从家校关系的“C位”拽下来了。该在校内完成的,不要因为手机而拖到家里去;该是学校、老师担责的,不能因为手机而让家长代劳;该是家访走动的,不可因为手机而虚拟化之——惟其如此,教育规律才会真正归位,尊师重道才会重回本位。(邓海建)

原标题:手机不该在家校关系中喧宾夺主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社会长焦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