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 “国民网红”辣条君摊上事了!这回评论圈又热闹了起来……

  闻一闻,提神醒脑,嚼一嚼,麻辣难忘,香辣刺激味道鲜,来一根就赛神仙!

  是它!就是它!无数人的童年回忆——辣条!

  然而,最近,“国民网红”辣条君摊上事了。

  3·15晚会之后,辣条又成了宇宙中心的话题。晚会中曝光了河南、湖南两地辣条生产厂家卫生乱象。紧接着,两地执法部门对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停业整顿。

3·15晚会视频截图

  不得不承认辣条这种食品确实很红,围绕着这个话题,除了“哭”成一片,甚至还有吵成一片的。问题辣条被曝光后,媒体评论圈一时也炸开了锅。

  有人认为,“国标”期待ing,监管辣条还得靠“国标”

  辣条安全不安全,关键看标准,如果辣条符合食安标准,就有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权利,反之,则没有。目前来说,辣条尚没有统一国标,只有河南、湖南等地制定了一些地方标准。而这些标准已出台多年,很难说是否符合当前渐趋严格的食品安全要求,且标准之间存在“打架”的情况,有的将辣条视为“调味面制品”,有的视为“挤压糕点”,可以使用的添加剂种类数量也不同。有学者认为这些标准的高盐、高油、高糖问题都没有解决,铝限量标准也太高。标准不一,检测依据和监管尺度自然也不同,这给企业生产、市场监管、消费维权都带来了不少争议和困惑。

  据悉,今年上半年,辣条“国标”有望出台,这是一个好消息。只有依法依“国标”对辣条进行监管,该取缔的取缔、该规范的规范、该认可的认可,才能建立科学监管、公平监管、长效监管的机制,才能促进辣条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才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工人日报 李英锋)

  也有人认为,3·15曝光的问题监管部门更当反思,不能总是等被曝光后再“连夜彻查”

  “3·15”晚会年年有,曝光的消费侵权问题也年年都是触目惊心。那么,记者能发现的问题,媒体能发现的问题,为什么有关监管、职能部门就发现不了?是发现不了,还是不去发现,还是发现了也不了了之?特别是,平时不作为,等央视“3·15”晚会这样的大平台一曝光,各地有关职能部门却能连夜行动,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其诚意究竟有几分,这样的问题只是根据“3·15”晚会曝光的指向去查处一下,问题究竟怎样?根源在何处?说白了,一些地方、一些监管部门只是表示“态度”和为了“挽回面子”而已,看似“高度重视”,未必是真重视,能有真效果。

  所以,民生都是天大的事情,消费问题无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健康安全,都是天大的事情,有关监管部门必须尽职尽责。(四川在线 贾合祥)

  问题辣条的曝光,其影响不止于此。3月16日,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公告,“辣条”是高油、高盐、高添加的调味面制即食方便食品,经常食用不利身体健康。为使青少年茁壮成长,现决定在全省所有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

  此消息一出,媒体评论圈又不得不发声了!

  有人认为,校园周边禁售辣条,出手正当时

  正是基于对辣条食品性质的认识和对少年儿童的保护,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校园周边“200米内禁售”辣条的决定。笔者认为,市场监管部门出手正当时,辣条作为一种并非少年儿童专用或必用食品,对其只在一定小范围、有限地域内禁售,既不会对生产企业和销售商造成大的影响,又有效地保护了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可以说,这是保护儿童、家庭和合法企业的多赢之举,甘肃走在了前列。其他地方,有必要跟上。(正义网-检察日报 党小学)

  但也有人认为此举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做法有待商榷

  单纯的在一定范围内禁止销售可能无济于事。从产品的流动链条来看,生产—运输—销售三个环节中,因为销售环节货物最为分散,所以从销售环节来进行干预是花费最大,效果最差的选择。其次200米的范围并不能真正的保护孩子远离垃圾辣条,正如在人民日报转发该条内容的微博下,多达六千多点赞的调侃式热评“201米摊位或成最大赢家”表达了民众的不满。(中国网 周锐)

  这样做,一是对实现初衷效果不大,200米内看不见,不代表它就真的彻底消失了。二是有可能导致合格产品也被无差别地“错杀”,监管部门似有越位的嫌疑。所以,“校园200米内禁辣条”的做法有待商榷。(潇湘晨报 周东飞)

  不过,也有人认为,管住源头才是真道理,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虽然,通过提高购买门槛的方式来切断学生接触辣条的部分途经,减少吃到辣条的概率,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但归根到底还是得依靠源头治理。今天辣条离开200米,明天方便面离开300米,都不是长久之计。学校周围200米禁售是治标不治本,管住源头才是真道理,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钱江晚报 项向荣)

  总而言之,食品有主食有零食,但食品安全没有主次之分。

  不管问题多繁琐、困难多复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只能进不能退!捍卫食品安全,每个公民也应主动参与,发现问题企业或产品及时举报,促进食品安全环境的建立。

责任编辑:林芳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