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去一周,围绕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问题的议论热度依旧。3月19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规定》将从4月1日开始执行。(3月19日南海网)
“舌尖上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的关注热点,尤其关于学生食堂食品安全问题,一再进入公众视线,发霉的食材、脏乱的后厨……直接挑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最敏感的神经。每次事件爆发后,总会经过一系列痛斥、调查、反馈、处罚、反思,但下次似乎永远不会太远。
好在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次三部委明文规定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应与学生共同进餐,有条件的校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其实关于“陪餐”,由来已久,海南、广东、北京等地都已先行一步。海南在2014年全省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就作出要求,校长要带头执行学校食堂领导干部陪餐制度。但由于没有成文的规定,久而久之,落实情况也没有保证。此次,陪学生吃饭这一举措,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既回应了社会关切,也寄托了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新希望。
陪餐制度发布后,引来公众拍手叫好。让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同甘共苦”的设想就要达成,给了大家心理上最直接的安慰。细细想来,笔者认为,“陪餐”陪的不仅是“餐”,也不是简单的利益捆绑,更有一份责任,明确了“学生餐”的安全也是校领导的责任之一,吃下的每一口饭都应担得起这份信任;“陪餐”还是一份守护,有了校领导更直接的参与,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必然会更严格更透明;同时,“陪餐”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师生共同进餐本可以是一种单纯的感情交流、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之举,如今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荼毒下,变成一种监督和责任,但也不失为目前保证校园食品安全的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办法。
陪餐制度是好,但光靠“吃饭”就能解决问题吗?网上有个段子: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但食品安全还真不是一两顿饭就能解决的问题,能否真正让饭菜更香、更安全,“一起吃饭”只是一个开始。首先,校领导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多多体谅“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心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还须经常深入学校食堂了解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食品安全问题是一场持久战,“陪餐”只是开始,“安全”才是目的,别让好的制度变成一种形式,这还需大家齐心协力,有关部门、校园管理者、师生和家长还需探索建立更强有力的食品安全长效机制。(李萌)
责任编辑:林芳羽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