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无此人、地址不详 寄给烈士的上千封信如何送达?

更多视频请点击

  央视网消息: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136位烈士长眠于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家在哪里。从2014年开始,每半年一次,86封信会从菏泽张和庄烈士陵园寄出。收信人是那些原籍住址可查的烈士,寄信人是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一些信被反复退回陵园,一些信最终达成使命。

  截至目前,他已经帮11位烈士找到家人

  七十多年前的惨烈一战,136位战士以身殉国,成为“无名烈士”。

  张景宪从小在张和庄长大,他的一个使命就是守护坐落在自己村里的这座烈士陵园。1982年,张景宪成为一名军人,1985年在那场边境战斗中,他亲眼目睹过战友的牺牲。退伍返乡后,村西头的这片陵园常常唤起他的从军记忆。2007年,张景宪当选为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一次清明节的扫墓活动触动了他,他想帮这些烈士找到家人。

  张景宪:我在这个社区当党支部书记,是最基层的烈士陵园守护者。我也在前线当过兵,尽管牺牲的这些烈士不是我部队的人,不是我这一批战友,但是他们在前线参战的年龄都是二十多岁,所以我对烈士有不同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把帮烈士找家当成一种责任。

  张景宪询问了村里的老村长,走访了菏泽的档案局、党史办,但都没有结果。2009年,根据曾在菏泽市牡丹区党史办工作的祝厚江提供的一些史料,张景宪了解到,当年这些无名烈士参加的战役历史名称为“菏考奔袭战”,是为策应刘邓大军过黄河而进行的战斗。1947年12月28日晚,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由定陶一线向菏泽城奔袭,完成对敌包围后,发起攻城战斗,第23师67团在菏泽南关冲锋时,受到敌人密集火力压制,136位战士牺牲。

  有了这么一个精准的消息,张景宪开始寻求媒体的帮助。《齐鲁晚报》刊发了有关他帮助无名烈士寻亲的报道,引起了老兵刘浩然的注意。1975年,刘浩然参军,他所在部队就是由这支老八纵部队改编而来的,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集团军”,军部在潍坊。得到这个消息后,张景宪立刻写信向部队求证,并希望部队帮忙找找军人花名册。2014年3月,张景宪应邀来到部队军史馆,在这里,他终于看到了找寻多年的花名册。

  一名烈士生命的最后旅程,被浓缩在密密麻麻的表格里。比如“公建厚,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3师67团2营5连副排长,山东省蒙阴县坦埠区朱下村,1945年入伍,29岁,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南关,安葬于菏泽城区程庄”。

  名单上的94位烈士,牺牲时最年轻的17岁,最年长的40岁,平均年龄约24岁。

  要让无名烈士既有名又有家,他寄信上千封,收信人是烈士本人

  无名烈士终于有了名字,可如何找到烈士的家人,张景宪想到了写信的方式。他在信封上用大字号标明,收信人是“烈士”,落款是烈士陵园的详细地址,并附上了自己的手机号。86封迟到近70年的家书,开始在每年春节刚过,和7月1日建党节前,从张和庄烈士陵园发往全国各地。

  张景宪第一批寄出的86封信,基本上都被退回来了,理由大多是“查无此人”“查无此地址”。张景宪并没有因此放弃,2016年,他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他在信封上多加了一段说明:“该烈士,于1947年12月牺牲在菏泽,年龄多大,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

  张景宪:邮递员最了解各个县区地名的更改更换,他就是顺风耳、千里眼,最后这个100米的打通就是这些邮递员,这些死信他能给走活。这次就拜托邮递员,你们千万再费费心帮烈士找家,你不是在帮我是在帮当地的烈士,帮死去的亲人送个信。

  70年后,烈士的消息终于回家,与母亲墓碑相隔322公里

  2015年春节后, 29岁的临沂市蒙阴县坦埠镇邮递员王德建收到了一封寄给山东省蒙阴县坦埠镇朱下村公建厚烈士的信。他问了几次,看到地址不详,就按照邮政规定把信退回去了。一年后,2016年6月13日下午,王德建在分拣报纸、信件,寄给公建厚烈士的信,再次出现在他的眼前。与上一次不同,张景宪在信封上新加的那句话,引起了王德建的注意,他想要把信送到。

  2013年,王德建开始当邮递员,他负责蒙阴县24个行政村的送件工作,但这其中并没有收件地址上的“朱下村”,倒是有个和它发音相同的“诸夏村”。诸夏村是个大社区,有近500余户的家庭2000多口人,再算上已故人员的信息数量更是庞大。王德建电话联系到派出所,给出的答案是查无此人。

  第二天,完成所有的投递任务后,王德建专程赶到诸夏村寻找烈士“公建厚”。他见人就问,但没有人认识“公建厚”。王德建发现诸夏村姓“公”的仅有两户,这两户人的家里在建国前没有外出参军的。王德建又跑到坦埠镇其他几处有姓公的村庄去打听,仍是一无所获。

  王德建:我把这封信单独抽出来了,每次送信都带着。但是没有找到,到底是退回去还是不退回去,心里非常纠结这个事。

  2016年6月17日下午,王德建再次来到诸夏村,询问“公建厚”的消息。一位老人无意间提及,诸夏村龚家有建字辈,或许“公”和“龚”同音,姓氏登错了。

  第二天,王德建就去了诸夏村的龚家胡同,挨家询问,竟然找到了“公建厚”小时候的玩伴,83岁的龚敬宣老人。据他介绍,公建厚应叫龚建厚,当年部队经过蒙阴县时,他和田里正在忙碌的母亲说了声“要参军”,连家都没回,就跟部队走了。经八旬老人介绍,王德建终于把信送到龚建厚侄子龚德营手里。

  龚建厚是龚德营的二大爷,生前没有留下子女,龚建厚的母亲也已经去世近40年,龚家人早已搬出老宅,随着家中和村里的长辈一个一个逝去,知道龚建厚的人越来越少。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龚建厚的母亲曾去民政部门打听过这个一走就杳无音信的孩子,知道他牺牲的消息,却不知葬在何处。

  从菏泽市张和庄村到临沂市诸夏村,322公里,是龚建厚的无名烈士墓碑和母亲墓碑的距离。

  社区书记、乡村信使,合力帮烈士找家

  “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情。”王德建说起那一刻,眼睛发亮。隔着生死和近70年的时光,29岁的邮递员帮29岁的烈士找到了家。第一时间,王德建就告诉了张景宪。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张景宪很快赶到蒙阴县,见了龚德营家族的人。

  找到龚建厚烈士的家属,让张景宪看到了书信寻亲的希望。他把一份包括十多位烈士在内的名单交到王德建手上,希望他继续帮忙寻找。和龚建厚的情况差不多,张景宪提供给王德建的原籍地址很多经过行政区划沿革后,归属地已经变更,真正查找起来并不容易。

  王德建:只能慢慢看,找到那些同音不同字的单独记起来,从网上查到邮政局的电话,打过去,我说帮忙问问这个村是哪个邮递员送?

  记者:完全不在你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这么投入去做?

  王德建:我就想找一位烈士,做一件好事,尽我自己的能力为我们的烈士寻家,也想做点好事,没想那么多,我没事手机百度看看,慢慢查查。

  事情在缓慢而执着地进行着,6年时间,张景宪已经从陵园寄出上千封信,西到贵州,南下浙江、广东,北上山西,除了偶尔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收到更多的,仍然是退信。86名烈士中,包括王德建找到的3名在内,目前能够完全得到确认的只有11位。

  2019年清明节前夕,龚建厚的侄子龚德营和邮递员王德建专程来到张和庄烈士陵园,为无名烈士扫墓。

原标题:查无此人、地址不详 寄给烈士的上千封信如何送达?

责任编辑:郭微微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看天下

读懂中国放眼全球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