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精神”历久弥新 采访团成员感叹陕西历史积淀深厚

28c28b2997241eb82751dea5716f3232.jpg

  今天(4月3日),全国50余家网络媒体的采编人员来到了位于韩城市芝川镇的司马迁祠。

  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 赵昊 刘望)2019年"清明祭初祖 文脉传华夏"网络主题活动行程已经过半。今天(4月3日),全国50余家网络媒体的采编人员来到了位于韩城市芝川镇的司马迁祠。走过明隆庆年间的芝秀桥,爬上全市最长最陡的司马古道,一路念着小时候就学过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采访团感受着史圣之艰辛,领悟了《史记》的博大。

  据讲解员介绍,这条陡峭的司马古道最早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古道上是北宋时期铺设的石条,如今已经坑坑洼洼,行走很是不便。但在当时,这是韩城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相当于今天的国道,在古代更是发挥着"高速公路"的重要作用。

c132b09b4c4726e46d90e98283d8565c.jpg

  司马迁塑像,一代史圣的风骨让人钦慕。

  通过古道,采访团一行人来到了司马迁祠墓。墓冢并不大,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墓顶有一株枝干苍劲的古柏,与墓同龄,墓前竖着一块刻有"汉太史司马公墓"的石碑。放眼望去,司马迁祠墓建筑群自坡下连绵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很多采访团成员好奇,为什么墓上要栽种一棵柏树?讲解员告诉大家,《周礼》记载,古时候有种叫做"魍象"的怪物,会吃掉亡故人的肝脑,但却害怕柏树的气味。为了保护故去的人,人们才会选择种植柏树。司马迁墓上的这棵柏树不仅能预防怪物,还有更好的寓意。每年高考前,很多高考学子会前来祭拜,沾沾一代伟人的灵气,希望自己考取好成绩。

62cdc42fce7635a1347e4972c138ad38.jpg

  司马迁墓近照。

  来自山东的一位记者本身爱好读史,看过司马迁祠,他感叹真是不虚此行。"不愧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祠给人的感觉更加清秀,和'司马迁精神'相得益彰。陕西的历史底蕴太丰厚,因而对游客的要求很高。来陕旅游的人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要不然会跟不上节奏!"

a544fc6d270d0fa864e54a1d78675985.jpg

  俯瞰司马迁祠。

  如何把"司马迁精神"更形象的传播出去?韩城市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据了解,通过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司马迁杯全国《史记》朗读大赛、《史记》国际论坛、《史记》大讲堂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和主题论坛,韩城市打响了"史记韩城·黄河特区"城市品牌。如今,西禹高速、沿黄公路、108国道等交通要道贯穿景区南北,这里既有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又有秀美的自然景观,已成为来陕研学、休闲旅游行程中的重要一站。

原标题:“司马迁精神”历久弥新 采访团成员感叹陕西历史积淀深厚

责任编辑:吴婵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看天下

读懂中国放眼全球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