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公布!爱因斯坦埋下的“彩蛋”请查收

  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从昨晚开始

你的朋友圈

一定被这张图刷屏

↓↓↓

640.webp.jpg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事件视界望远镜合作组织 供图

4月10日晚

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

然而,照片公布的时候

网友“炸锅”了

“什么?这不就是个甜甜圈吗?”

u=2779827622,3571102315&fm=26&gp=0.jpg

资料图:甜甜圈。来源网络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

最先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100多年后的今天

人类第一次“目睹”黑洞的真容

640.webp (2).jpg

它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

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

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

(注: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与此同时

一场#黑洞PS大赛#

也开始了

微信图片_20190411105040.jpg

来源:央视新闻

这样历史性的时刻,

网友们不淡定了……

纷纷留言,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微信图片_20190411105316.jpg

  众多媒体人也发表了评论↓

  【“甜甜圈”版黑洞照片,是爱因斯坦埋下的“彩蛋”】

  这一次发布的黑洞照片,再一次证明了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把时间和空间视为四维时空,把引力可视为时空结构的扭曲,从而彻底颠覆了牛顿物理学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广义相对论发表之后求出的第一个解,其中就包含了黑洞:当一个天体的质量被压缩到足够小的范围了,这些质量就能进入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 ,连光也逃不出来,它外面就是黑的。

  一百年前,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期间太阳附近星光偏折的实验测量,拉开了观测验证广义相对论的序幕,并把爱因斯坦推上了科学的“神坛”。

  时隔一百年后,黑洞的照片提供了其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证明在引力场极强条件下广义相对论仍然是对的。观测结果是与理论预言一致,这是对科学理论正确性论证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次拍摄到的黑洞的“暗影”区域(也就是亮环以内,中心以外的部分),到黑洞中心的距离,已经达到了黑洞半径也就是所谓“事件视界”半径的2.5倍。通过这张照片,能够更加仔细地研究黑洞究竟是怎样“吞噬”物质,在它的旁边又是怎样形成了吸积盘和喷流现象。

  总之,一张写真照,让黑洞从“传说”变成了目之所及的现实。我们这一代人也足够幸运,能够在“家门口”第一时间见证现代科学前沿的重大进展。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协调下,国内诸多科学家也实地参与了此次国际合作,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国元素”。

  黑洞照片一夜间刷屏,也让我们看到,科学离大众并不遥远。头顶那片灿烂的星空,永远都如此令人震撼和神往。(新京报评论 孙正凡 天体物理博士)

  【凝望黑洞的那一刻,纯粹的好奇心值得铭记】

  黑洞的“首秀”着实吸引人,黑洞照片和有关的科学解释迅速占据了社交媒体的头条位置,人们开始热烈地讨论宇宙、光年、引力和扭曲的光线。

  这是多么美丽而值得铭记的时刻,人们谈论的不再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房子、股票、课外班和996,而是5500万光年外的宇宙黑洞。人们展现的不再是浮躁、攀比、失落和焦虑,而是孩童般的好奇心。

  短短的那一刻,我们彷佛回到从前。

  一夜过去,那一刻已消失在宇宙中。

  但我们应该知道,那一刻人们流露的天性中纯粹的好奇心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好奇心,是人们面对未知所展现的自然状态,是吸引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天然动力,是孕育伟大发现的摇篮,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如果整天只知道在现实的利益纠葛中斤斤计较,目光如豆,失掉了仰望星空的纯粹的好奇心,那将是没有希望也没有未来的。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生活,是否给好奇心留下了足够的位置?我们的教育,是否能让孩子保留一颗纯粹的好奇心?我们的科研,是否能让科学家保留一颗只为探索未知而勇往直前的心?

  好奇心是一种面对科学应有的热情,更是值得呵护的科学精神。2019年,从《流浪地球》到黑洞照片,科学话题屡屡刷屏,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科学的热情,为科研创造宽松环境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社会的科学精神仍待补课,国内科普和谣言齐飞的乱象仍层出不穷,深受“伪科学”坑害的人群不在少数,国人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普力度,呵护科学精神,不仅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热情;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知识,以多种形式吸引人们关注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在体制机制上创造宽松环境,鼓励人们开展无功利的科学研究,让科学精神注入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半月谈 郝娴宇)

不过海南日报有自己的想法

迅速推出了“黑洞早餐”

赶紧品尝吧

微信图片_20190411110834.png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图片设计:易新欣)

最后,日常锦鲤时间到

微信图片_20190411111111.jpg

  来源:微博网友

  转不转就看你了!

  综合中新社、央视新闻、新京报、半月谈(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