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整合 | 领航鲸为什么叫领航鲸?我们如何帮三亚搁浅领航鲸回家?

  

  6月7日晚,众人合力救治搁浅领航鲸。半山半岛帆船港供图

  6月7日晚,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的码头上演了一场紧张的生死救援:一头领航鲸搁浅于崖州湾,需要运往中科院深海所进行观察救治,众人齐心协力在帆船港开展了对领航鲸的紧急救援......详情

  so,问题来了...

 领航鲸为什么叫领航鲸?它真的会领航吗?

  领航鲸属哺乳纲、鲸目、海豚科、领航鲸属。又名“巨头鲸”,拉丁学名为Globicephalamelas。

  领航鲸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热带、温带海域,很少在寒冷的海域活动,在中国仅见于东海和台湾地区附近海域。领航鲸头与躯干部的界限非常不明显,这让它们的头显得很大,是一种胆小的鲸类,并且有群体游动的习性,会跟随其他同伴特别是头鲸游动,领航鲸有背鳍,不过比较小,鳍肢的位置较靠后。

  领航鲸体长5~7米,体重约3600公斤。前额较圆,上颌额部隆起并向前凸出。吻部特别短,没有明显的吻突。从侧面看,头与躯干部的界限极不明显,头显得很大。由于领航鲸颈椎极短,鳍肢就好像长在颈部一样,身体短粗,但肛门以后很细,身体大部分为黑色,腹面颜色略淡,两个鳍肢的基部之间有十字形或锚形的白斑,牙齿较少,上下颌每侧有7~9枚。

  领航鲸每隔3~5年产一胎,雌兽的怀孕期为15个月,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140厘米,哺乳期为12个月至数年。领航鲸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乌贼等。它们喜欢集群生活,通常结成10余只以上的群体,有时可多达数百只。群体中成年雄兽较少,大多为成年雌兽和幼仔。

  它们的智商据说在动物世界里是很高的,常常跟着海里的船只,不停地在船头两边跳跃、引路———这也正是“领航鲸”名字的由来。

  那么,大家关注的领航鲸现在怎样了?

点击查看视频

  6月8日上午10点20分,南海网记者在深海所海上救助平台看到,目前,领航鲸已经失去了方向感,据了解,潜水员24小时守护领航鲸,用身体当“人墙”在水下保护它避免撞网。详情

为啥领航鲸会搁浅呢?一般来说,鲸鱼搁浅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6月7日晚,众人合力救治搁浅领航鲸。半山半岛帆船港供图

  自身疾病

  一条巨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且视力极度退化,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鲸鱼不依靠眼睛来导航、测物和捕食,而是靠自身耳内的天然雷达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以测定方位,它们发射出频率范围极广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即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鱼就根据这种超声波的往返时间来准确地判断自己与障碍物的距离。

  进入海湾等不利地形区

  当鲸鱼为了捕食随水势误入地形平缓的水域,一旦退潮会造成搁浅;而当它们为了追食鱼群而游进海湾,向着有较大斜坡的海滩发射超声波时,回声往往误差很大,甚至完全接受不到回声,也会因此迷失方向,造成搁浅。

  人类军用声纳干扰

  研究证实,鲸鱼会躲避海军用来侦测潜水艇的军用声纳。最常见的搁浅鲸类喙鲸对声纳非常敏感,其生性害羞,常误以为噪音是杀人鲸发出的声音而受到惊吓搁浅。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也会为了躲避声纳而中断哺育幼鲸的行为,并快速逃离,最终导致搁浅。会使喙鲸产生激烈反应的声纳强度,远远低于海军演习所允许的声纳强度。而蓝鲸的数量在过去一个世纪已经减少95%。

  环境污染

  鲸豚对听觉的依赖,与人类对视觉的依赖一样。它们靠听觉来沟通、觅食和导航。噪音污染的威胁,迫使敏感的鲸群远离栖息地,甚至导致部分鲸豚受伤或死亡。部分鲸鱼的耳朵受到了严重的噪音损害,在鲸脑部及耳骨周围也有血迹。而污染海水的化学物质也可能扰乱鲸鱼的感觉系统,造成鲸鱼搁浅。

  物种内部竞争

  冲上海滩搁浅的鲸鱼,很多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家族,被冲上海滩的时候也都隔开很远。鲸鱼家庭在深水里被拆散,也可能是搁浅的原因之一。鲸鱼家族间的竞争,或因进食、交配的竞争,都可能导致鲸鱼群体被冲散,然后搁浅。

  地磁场的异常

  太阳黑子的强烈活动会引起地磁场异常,发生地磁暴,这会破坏正在洄游的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令其犯下方向性的错误。

  有些搁浅的鲸鱼身体上没有被轮船撞伤或其他痕迹,也可能是鲸鱼自然死亡,后被海浪冲到海滩上误被认作搁浅而死。

  鲸生也是不容易,我们要怎么帮助领航鲸呢?

  潜水员24小时守护失去方向感的领航鲸,用身体、手防止领航鲸撞网。南海网记者 沙晓峰 摄

  昨晚,中科院深海所、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三亚鲸豚救护队、半山半岛帆船港以及各界爱心人士全力参与到领航鲸爱心救援行动中。由于该领航鲸身体尚虚弱,6月8日、9日仍需要潜水员下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轮流守护,三亚正面向社会各界招募更多的能提供志愿服务的潜水员参与到救助行动中。愿意参与到爱心接力的潜水员可联系电话13976162780,共同救助受伤领航鲸,助其尽快重返大海,保护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王思畅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