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会是新的历史景观

  与近乎封闭保守的熟人社会相比,陌生人社会无疑是开放的、流动的——

  陌生人社会是新的历史景观

  近年来,“陌生人社会”逐渐成为一个流行的专业术语而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费孝通最先使用“陌生人的社会”之类的术语,从社会学视角阐发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理解和把握。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他说:“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在他看来,匿名性、流动性和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疏离无疑是这种社会结构的最突出的特征。

  不过,目前学术界尚未就什么是陌生人社会达成共识,即人们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研究尚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界定。也就是说,这个概念目前是作为一个不证自明(或无须证明)的学术术语而被使用的,因而就必定包含着某种理论假设的成分。然而,这并不影响人们用它来描述自己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状况的理解与认同,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深切地感受到陌生人社会的来临及其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

  追踪陌生人社会起源的历史进程,人们不难发现,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无疑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因。在我国近代化的历史上,这个动因的表现很不明确甚至难以被普通人把握。不过,在一个宏大的时空视域内看问题,或者类似于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式的考察,所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些只言片语式的、点滴零碎的经验资料,无法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实内涵。与其这样,倒不如立足生活实践的具体层面,深入我国社会基层的最深处,着眼于乡土性的变迁和演绎来得更为实在。在这个意义上,费孝通以一个普通中国百姓的身份,深入乡土中国的最前沿,选择在江南和西南的广大农村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严格的逻辑归纳和理论升华,得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结论。在当今大变革的时代,这种社会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更值得人们珍视、仿效,并在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持续推进。

  与近乎凝固、封闭而保守的熟人社会相比,陌生人社会无疑是开放的、流动的、包容性极强的,因而是全新的历史景观。对于中国百姓而言,它必定是一个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是在自己甜蜜的梦乡里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全新的社会结构。生活是一所极好的学校,它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进步的阶梯。如今,普通百姓对陌生人社会的切身感受,必定来自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来自他们从伴随着袅袅炊烟、简陋古朴的农家小院,乔迁进入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从世代耕耘和收获中漫步走过的田野小径,到徘徊在车水马龙的都市林荫大道;从温情似水的农家社区,走进满眼都是陌生人的繁华喧闹的大都市。

  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异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持续性输入及其影响的不断加深,导致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全新的变革。当然,这其中包含着伦理道德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去开创自己的宏图伟业,实现孕育已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或者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去异国他乡务工或求学。不同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乃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人员交流不断增多,出国旅游乃至到国外定居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社会的流动性异乎寻常地得到强化。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陌生人持续不断地涌入“我们”的生活,与陌生人打交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崭新的陌生人社会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也许这一切都来得过于突然,自己还未来得及认真体验和细细品味,转瞬间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

  陌生人社会的来临,为当代中国社会展示了全新的生活场景和伦理视野,也导致了许许多多没有遇到过(或预料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新困惑。从经验层面上我们看到,陌生人社会提出了无穷无尽的新的伦理道德问题,迫切要求人们去思索、去回答。

  立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需要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伦理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深化对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思考,构建全新的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伦理体系,激发和重塑个体的道德心理状态,推进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构建和谐幸福的公共生活,建设现代信用社会。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新知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