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
一则重磅新闻迅速占领了热搜榜首位。
原来是屠呦呦团队针对青蒿素
在东南亚等国出现的“抗药性”难题,
经过多年攻坚,
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
并发现青蒿素有治疗红斑狼疮的效果。
屠呦呦
围绕屠呦呦团队的最新成果
也引发了众多舆论
↓
【“屠呦呦刷屏”也是向科学家精神致敬】
最好的科普,其实就是具有“硬核”的科技成果,正如现在,屠呦呦团队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科普,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触动。一方面,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就容易出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出了科技创新成果,就会吸引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这些年来,我们并不缺少一些重磅级的研究成果,只是社会关注度不够,而在很多时候,是社会根本不知道。
曾几何时,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几乎淡出了大众视野。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他们也无意走到大众面前。可是,当孩子的视线里长期缺少科学家的身影时,这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大众媒体来说,除了要思考媒体责任,还要思考,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真的没有流量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屠呦呦刷屏”已然给出了答案。
流量有两种,一种是浅层次的,这是很多流量明星的擅长;还有一种是深层次的,有着价值和精神层面的考量。很多时候,不是公众不需要深层次的内容,不是不关注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而是在所谓的“算法推荐”下,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正如这则屠呦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的消息,如果仅仅依靠算法,估计很多人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算法有时是会骗人的,算法也经常是会害人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也在网络上刷屏。过去讲得更多的是科学精神,这次特别强调了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屠呦呦刷屏”其实是人们自发地向科学家精神致敬,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其实是硬通货,是这个社会的刚需。(北京青年报 乔杉)
【屠呦呦团队谈成就,谨慎更显科学态度】
面对公众和媒体的热烈追捧,屠呦呦团队“低调务实”的研究和“谨慎乐观”的态度尤为可贵。6月17日一早,关于屠呦呦所属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新闻刷屏。面对舆论的高度关切,屠呦呦所在团队成员却表现出难得的谨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内部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进展”,被认为是“重大突破”为时尚早。
这些进展成果一出,各种赞美之词也大量袭来。公众的追捧自然不难理解。当前,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提升,一些原本颇为专业的科研成果也在舆论场上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如疟疾、癌症等一些常见或难治的疾病,相关疗法的进步则更容易引发舆论共振。
不过,尤为可贵的是,无论对已有阶段的科研成果,还是面对公众的热烈追捧,该团队的科学家都持有着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对目前已有的进展保持乐观,对未来医药怀揣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不会被舆论的过高评价蒙蔽双眼、偏离现实,而是保持谨慎科学的态度去将每一个进展推动成真正能落地惠及大众的有效成果。
正如屠呦呦团队在英格兰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结尾中描述的那样,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疗法或者药物是完美的。立足当下,把握住每一个好的进展,做好青蒿素疗法的优化,提高其效力与安全性,同时尽量去规避耐药的风险;着眼未来再攻坚,对青蒿素的其他疗效再进行深挖或是发展新一代更优的抗疟药物。
这才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科研团队为推动健康事业该有的务实行动。(新京报 社论)
【屠呦呦攻坚“抗药性”,是对科学精神的坚守】
其实,屠呦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两院院士桂冠,被称之为“三无”科学家,却凭着超强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经历190多次失败后才获得成功。特别是,一项成果40多年得不到公认,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对任何一个科学家来说,都很不公平;但屠呦呦不抱怨、不邀功,还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对青蒿素的研究没有间断,继续承担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88岁高龄了还持之以恒。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坚守和执着。
相形之下,我们也经常耳闻某些科学家抄袭论文、剽窃成果、削尖脑袋评职称、争选院士、骗取奖励、冒领经费......有的科学家商业头脑胜过科研头脑,经济效益重过社会效益,那些项目容易出利润、出政绩、出名声就研究那些,把科研作为赚取利益、谋取功名的工具,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要求学生“4年内不赚1000万不要来见我”,更有诸如“包二奶”、诱奸大学生等所谓的“叫兽”,在他们眼里只有权、钱、色,哪里有一点科学家的“真善美”?这些人纵使有了这样那样的职称和头衔,也不过是学术不端、道德沦丧的伪君子。
屠呦呦攻坚“抗药性”难题,是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事实上,屠呦呦的“青蒿素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的精髓。科学家的职称和名声,不等于知名度、不等于地位和身价,而是由学术水平、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在科研工作中的为人及道德操守决定的,这其实就是科学的精神和本质。每一位科学家,只有心系人类和社会,着眼未来和长远,坚守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研究,追求科学精髓,追求科学真理,就一定会绽放光芒。(东方快评)
致敬屠呦呦团队!
来源: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东方快评(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