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为“被垃圾分类逼疯了”的上海人民点赞!

  “你是什么垃圾?”

  谁能想到,这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有一天竟成了上海朋友的日常。

111.jpeg

  这一切都源于即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将垃圾主要分为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于是,最近的上海人不谈股票和房价,甚至连朋友也不谈,一门心思统统扑在垃圾上……

  每天下楼扔垃圾前,他们都要看着一堆小龙虾壳、猪骨头、擤过鼻涕的纸巾、猫咪尿过的猫砂等等等等,扪心自问:这到底是什么垃圾?

  而且据说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高考数学。

注意了~

划重点!!!

网友已为你总结出垃圾分类的要点

微信图片_20190629164416_副本.jpg

近日

垃圾分类的话题热度也

如同盛夏的气温,居高不下

  【为“被垃圾分类逼疯了”的上海人民点赞!】

  我国每年的生活垃圾增加量很大,生活垃圾的污染防治到了需要高度重视的程度。2017年,我国202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20194.4万吨;2018年,上海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北京每天产生近2.6万吨生活垃圾。不断增量的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垃圾围城”的压力有增无减,垃圾分类已经刻不容缓。

  垃圾分类既是一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参与,是最好的教育。每个人每天坚持参与垃圾分类,都是在强化自己环境保护的意识和习惯,都是在美化生活半径内的小环境。所有人的参与和坚持汇聚起来,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

  相对以前把垃圾一股脑扔进垃圾箱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肯定要麻烦一些,但是我们不可能只想坐享与发达国家媲美的生活质量,却对其背后的努力视而不见,严格的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因一时生活节奏被打乱而免不了调侃一番,但大家对垃圾分类都是理解和支持的,都在一丝不苟地默默坚持。同时,在垃圾分类探索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包容和鼓励,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

  为上海人民点赞!(半月谈 陈华盛)

  【健全垃圾分类链条 别让投放者“分了也白分”】

  与此同时,有不少人担忧: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真是有用功吗?会不会出现“分类一小时,收运一分钟”的现象,进而导致“分了也白分”?

  问题的矛头直指目前普遍存在的断裂的垃圾分类处理链条。

  笔者在实地走访和采访中发现,目前很多小区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有的地方甚至将少数分类后的垃圾倒在一块儿,一辆车全部拉走。城市大多缺乏能处理有害垃圾的系统。

  后端不给力,前端泄了气。分类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无疑打击了投放者的分类积极性。生态环境部4月份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影响自身垃圾分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人数分别占63.7%和59.6%。

  不可否认,现阶段,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知识和践行度仍待逐步提高,但与其同行的,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这本是一件多方合力才能共同推进的美事。

  上海既然强制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那么建立一个完善的投放、收集、运输、分拣处理系统是必然的要求,也是尽早要实现的硬指标。对还未强制、仅是鼓励分类的城市,也应该用一条完整的分类链,绑住甚至拉动公众的积极性,别让断裂处的缺口,泄了公众原本就存在的底气与信心。

  唯有如此,各方才能携手共进,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共建一个美好的“无废”家园。(央广评论员 陈锐海)

  【推行垃圾分类,也需做实配套公共服务】

  最近,垃圾分类的话题火了。这反映出垃圾分类正在成为一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大事。住建部的最新表态也说明,垃圾分类不只是某个城市的独有景象,它将变成更多城市的标配。但我们希望的是,相关政策的制定、部署,应该更多一点与民互动,在其推广执行过程中也要有更充分的市民视角。

  因为,垃圾分类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市民习惯培育、公共服务配套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前期,部分市民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不适,一方面说明,政策实施没有浮于表面,而是真正走进了市民生活;另一方面,部分市民的困惑和调侃,也反映出政策要推行开来,在增加市民的接纳程度、降低执行门槛等方面,还有不小的改进空间。

  垃圾分类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内化为市民新的生活与文明自觉,必定会触及原有的生活习惯,甚至在一开始难免增加人们处理垃圾的时间和精力,这是整个社会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但与此同时,做实配套公共服务、夯实基础设施供给,最大程度方便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也是必须有的公共照拂。事实上,及时倾听市民反馈,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就能够在公共服务与新的市民习惯养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加速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与行动响应。

  毕竟,垃圾分类固然需要公共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明确的规则涵养,但最终还得充分依靠市民文明自觉和行动意识的生成与发育。在推进过程中,尊重、体谅市民所反馈的意见、难处,及时“答疑解惑”“排忧解难”,让市民不只是被动服从自上而下的要求,这更能激发一种基于城市“主人翁”意识的市民责任感。

  如干垃圾和湿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大可更通俗一些;不同城市由于气候、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的差异,在垃圾分类的方式、接受程度等细节上也会有所区别,这可允许有适度的“创新”空间。住建部明确要求要因地制宜制定考核和激励举措,便可视作是对此预留的“弹性”。

  政策制定、部署,多一点与民互动;政策推广执行,多一点市民视角——有理由相信,垃圾分类能够在持续推进中成为所有市民推崇的“新时尚”,并以此为中国社会的文明进程加速。 (新京报社论)

a6efce1b9d16fdfa60ddc59ccad6805195ee7be9.jpeg

在这场垃圾攻坚战中,

没人能置身事外。

所以,别笑被“逼疯”的上海人了,

还是快把垃圾分类的知识记一记吧~

  来源:人民日报微博、新京报、半月谈、央广时评(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