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36位村医集体辞职,我们需要怎样的乡村医生?

  近日,河南省通许县朱砂镇36名村医集体辞职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7月7日,同样是通许县,网络上又新曝出一份该县“大岗李乡全体乡村医生辞职报告”,这份报告中有28名村医集中签字并按下手印。该辞职报告内容与朱砂镇36名村医辞职报告内容基本一致。

  在落款为“朱砂全体乡医”、标题为“朱砂镇全体乡村医生辞职报告”的文件中,“朱砂全体乡医”写道:由于“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上级拨款越来越多,到村医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工资发放不到位,上级层层克扣”,导致现在村医生活不能自理。

  7月8日中午,通许县政府发布通报一一回应了医生们反映的问题,结论概括起来就是:不存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上级层层克扣的现象。不过官方也承认,县有关部门在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等资金方面存在迟延,影响了基层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来看各家媒体观点

↓↓↓

  村医集体辞职的背后真相必须严查

  村医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作为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医队伍关系着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是发展农村医疗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水平的中坚力量。而倘若一个村的村医集体辞职,乡村医疗机构则可能面临“停摆”,村民将可能陷入无医可治的困境,进而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短短数日,通许县就出现两批村医集体辞职事件,照此速度发展下去,难保不会出现第三批第四批甚至更多的村医辞职。因此,当务之急是严肃追查村医集体辞职的背后真相,必须及时找出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避免村医流失的现象继续发生。

  两批村医在信中表达的辞职理由基本一致。辞职信称,由于“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上级拨款越来越多,到村医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工资发放不到位,上级层层克扣”等原因,村医生活难以为继,甚至出现不能自理的现象。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说法让人感到遗憾,也让人不禁追问事情真相是否如此,“克扣”现象是否存在。

  此前,通许县政府发文回应称,经县长挂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调查,辞职报告中所反映的“村医被克扣现象”“基本药物价格成倍加价”等问题不存在。但随后,该县大岗李乡28名乡村医生集体辞职报告又被曝出,似乎有些“打脸”。双方说法不一,但真相只有一个。然而仅凭当前的公开信息,并不能轻易得出结论,也不排除存在“误会”的可能性。因此,上级到底拨了多少款,村医究竟拿到多少钱,中间环节是否存在问题,这些都是严查的关键。如果村医们的说法最终得到证实,如何处置相关责任人,如何切实维护村医权益也是相关部门需要仔细善后的重点。

  根据目前的消息,开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市卫健委已针对此事介入调查。希望事情真相尽快水落石出,若有问题也能得到正确解决。毕竟,此事既关系着村医们的生计,又关系着村民们的健康,还关系着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健康中国”的实现,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千龙网)

  村医集体辞职,“补助延迟”无异于拖欠工资

  60多名村医接连辞职,无疑让舆论对这个原本边缘的“职业”提起了更多注意。

  说村医是一种“职业”其实未必妥当。因为受历史因素等影响,很多村医属于“半医半农”身份,他们并无正式编制,养老保险等也没有统一标准。

  不少村医,生活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可能就是全部收入。可以说,延迟发放补助也就等于切断了这些村医部分收入来源。而根据回应,延迟的是整个上半年的补助——半年收入受影响,村医“难以自理”一说,虽有情绪化因素,倒也所言不虚。

  与待遇的不稳定相对应的,很多村医的工作量却在“稳定上升”。

  一方面,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基层医疗,“小病不出村”是理想状态。这意味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很多工作,比如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登记造册与日常管理、孕情跟踪与服务、出院病人和新生儿随访、防疫和预防制度的落实、免费避孕药具和叶酸发放等,都需要最基层的村医来落实。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村落里都是老人和孩子留守,“一老一小”就医需求量大,又常常需要上门服务,这也加重了村医的负担。同时,针对农村的日常诊疗,收费也越来越低,很多地方在农村已实现“一元看病”等优惠政策,村医提供了服务,补助却不能及时到位,如何能安心工作呢?

  所以,村医集体辞职的背后是一个共性问题——基层医疗越来越受重视,但村医报酬、待遇却未得到相当的重视和提升。

  那些村医在医术上或许不算高超,却对村民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是村民健康的守护者,也是实现“家门口看病”的重要力量,其作用不容低估。根据其工作量确定合理的薪酬待遇、给予一定的养老保障;理顺补助发放机制、减少中间环节的干预,确保村医按月足额领到相关补助,如此才能保持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新京报 罗志华)

  拨开“村医集体辞职”迷雾

  这两批村医集体辞职报告内容基本一样,主要诉求点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上级拨款越来越多,到村医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工资发放不到位,上级层层克扣”,导致村医们生活不能自理,才被迫采取集体辞职的极端方式,以求获得大众关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活多钱少,还存在拖欠工资、层层克扣等问题,放到谁的身上,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苛刻条件。显然,这不仅是收入问题,还关系到村医的职业尊严,基本生存缺乏保障,暴露出财政拨款被层层截流、涉嫌贪腐等问题。看到这样的辞职报告,不能不令人为之担忧,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维护村医的合法权益,并将其视为一封举报信,进行彻底的调查。

  而对于村医反映的“报新农合要扣30%的报账款,5%的保证金”“基本药物价格成倍加价”“2018年公共卫生经费下拨到村医手中人均不到10元钱,一般诊疗费,基药补助,村卫生室年补贴都没有,2019年,公共卫生经费至今未发放等问题。”通许县人民政府办的回应耐人寻味,仅承认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等资金方面存在迟延,对于其它问题则均声称“不存在”“不属实”。

  如此一来,双方的言辞不一致,则就陷入“罗生门”之中,真相只有一个,那么到底是村医集体说谎,还是通许县人民政府办说谎,显然仅凭现在的公开信息,难以做出评判。因此,基于公正公开原则,保护村医人身安全、职业前景的立场,此事不宜再由通许县政府调查,应交由上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介入调查,以避免出现地方政府遮掩事实真相、打击报复村医等行为。

  根据目前的消息看,开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市卫健委已针对此事介入调查。显然,事件在朝着正确的轨道走,希望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下,能够尽快拨开迷雾,查出村医集体辞职背后的真相,追究诱发事件的责任人,如有涉及截流资金、非法加价、贪腐等问题,绝对不可庇护,要依法严厉惩处,以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待。(东方网 江德斌)

  36位村医集体辞职,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乡村医生?

  如果按照官方回应,确实不存在拖欠克扣乡村医生的问题,那言外之意,岂不是这几十位乡村医生是在无理取闹、无事生非?这样的结论,恐怕很难让人认同,也不太符合人们印象中乡村医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所以,如果真的不存在克扣情形,那么唯一能解释双方矛盾说法的原因,只能是乡村医生群体定位的尴尬,以及随之导致的福利待遇制度不完善。

  以“乡村医生”为关键词网络搜索,可以发现呼吁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反映各种补贴发放不到位的文章比比皆是。同样在河南省通许县,还有一位乡村医生身份的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还在呼吁进一步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加大补助力度。马文芳在《关于对村卫生室投入的建议》中最后提到,“以上问题解决的同时就克服了滥用抗生素、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滥输液、乱收费、对村医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克扣、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等情况的发生。”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的建议显然是基于亲身观察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在建议中提到的“对村医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克扣”现象,不会是空穴来风。而在这个现象背后,马文芳提出的根治建议,也是要解决村医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所谓身份,现在的乡村医生其实更接近于“临时工”,没有正式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就是拿钱干活的雇佣身份。本来如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思维,多劳多得也没什么问题。可现实矛盾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他们不是公职身份,另一方面又承担很多公共医疗服务的工作,比如村民健康电子档案的管理、体检、健康教育等,而很多这类工作的价值回报,在现有工资或者补贴中又没有清晰体现。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干得多,拿得少”。

  通许县这次36位乡村医生集体辞职事件,在引发巨大关注的情境下,地方官员公然撒谎不太可能,更可能的解释是这属于“制度性缺陷”。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乡村医生本就被设定为“编外补充队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要理解这次乡村医生集体辞职的风波,除了具体核实清楚是否存在层层克扣现象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到底需不需要或者说需要怎样的乡村医生。如果我们认同“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基层民众都需要类似于家庭医生一样的健康守护人角色,那就有必要给乡村医生更好的待遇、更明确的身份。

  从国内外成功的医疗经验来看,基层医疗搞得好的核心永远是人。以乡村医生来说,如果他们能扎实搞好基层医疗服务,把小毛病解决在村里,给大毛病提供专业的转诊建议,那村民就没必要什么事都往城市跑,就能在相当程度上化解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一切的前提,是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被信任,而提高乡村医生水平的核心,则在于足够的投入,有吸引力的待遇以及配套的培训考核体系。(封面新闻 敬一山)

  文章来源:千龙网、新京报、东方网、封面新闻(有删减)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