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节气|大暑:海天云蒸幽趣生

  在文昌市文城镇城梅村的荷花池中,一群鸭子在荷叶间戏水避暑。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文\本刊特约撰稿 张意薇

  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太阳位于黄经120°为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大暑是一年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往往是一年中天气最热、阳气最盛的时候。大暑一到,一年差不多过半,不知道小伙伴们年初制定的各种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了?除了顺应节气的变化消暑纳凉外,我们不妨看看古往今来正能量爆棚的大咖们是如何在这最燃的时光里勤勉向上,泼洒豪情,把自己也活成一束光的……

  伏日寻凉幽趣生

  大暑前后,一半是曾经的耕耘,一半是未来的丰赡。中国很多地方要过“半年节”(有的地方定在六月初一,也有定在六月十五、六月廿十的)。清代台湾诗人郑大枢的《风物吟》这样描述“半年节”:“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叮鼕嚷暑天”。“红团”也叫“半年圆”,比“冬至圆”小一半。“半年圆”是以糯米磨成浆,沥水搓团,有些加了红面就成了红色,还可以配甜汤,象征着全家的圆满与甜蜜。

  闽台粤港等地在大暑时节常吃仙草解暑。仙草又名仙人草、凉粉草。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也叫凉粉,是一种消暑小吃。台湾则有“大暑吃凤梨”的民谚,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可口,另外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似,便也讨了行好运的彩头。北方人为了体力充沛迎接凉秋,还有吃面条、饺子、鸡蛋贴伏膘的说法。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上伏香等习俗。伏茶,是一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煎制而成的茶品,有清凉祛暑的作用;伏姜,是在伏天把姜片或姜汁与红糖搅拌后晾晒,能治疗过食寒凉食物引起的肌体不适等情况,浙江台州地区还有吃姜汁调蛋的食俗;上伏香主要是因为这个时节农作物生长得最快,但旱涝等自然灾害也最为频繁,百姓要到庙里烧香,祈求龙王保佑庄稼。浙江沿海一带还要隆重地“送大暑船”,以祈求驱病消灾、五谷丰登。俗话说,“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大暑时节早稻要及时收割;此时还是大豆开花结荚,棉花结铃的重要时期,需按时灌溉以免影响产量。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岁时下》辑录了古代吟咏暑天伏日的诗赋若干首,这些文章看着都让人觉得身生热汗,海天云蒸。比如魏晋时期繁钦的《大暑赋》写了一种比“汗如雨下”还油腻的热:“身如漆点,水若流泉。”大意是热得汗水象涌泉一样往外流,汗液沾身如漆点黏腻在身上一般难受。

  古语有“大暑小暑无君子”之说,李白《夏日山中》诗中描画了他不拘礼法的“狂人”本色:“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坦胸露顶,怡然自得,自有一种复归自然的清凉雅趣。到了现代,当然也可以换成“大暑小暑无淑女”,暑天女士出门,底妆稍有差池,皮肤出汗冒油,不多时便脱妆、爆痘啦!这时候,不管怎样,人们还是愿意融入激爽的阳光、沙滩、海浪,以狂飙突进的态势“以暴制暴”。

  不过,按照诗仙的思路,找到永远25℃的夏天也不是痴人说梦。比如,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西南部的霸王岭、西部的尖峰岭等避暑胜地都是古木参天、凉风习习,夏日登临如进入天然的空调房,俯仰之间,好不清凉。在枕山襟海的琼岛福地,登山之外,还可以观瀑戏水。除了五指山的太平山瀑布、临高的居仁瀑布等知名景点,还可以去寻觅隐藏在陵水吊罗山西北的枫果山瀑布群,它们犹如一条条白练悬于重峦叠嶂之间,山花烂漫、清幽美好。若说钢筋水泥的都市像炙烤的火焰山,这里便是世外桃源般清凉的水帘洞。另外,在万泉河峡谷、五指山红峡谷、以及呀诺达等处,还可以乘皮艇漂流,水天之间,凉意顿生。

  枕经消暑须惜时

  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初候腐草为萤;次候土润溽暑;末候大雨时行。“萤”就是萤火虫,夜晚萤火虫在草间飞舞,古人便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而来的。“囊萤夜读”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东晋名臣车胤(约333年—401年)小时候家里经常买不起灯油,夏天的夜里,只能借荧光照明勤读。晋安帝时,车胤曾官至吏部尚书,在世家门阀累世公卿的晋代,可谓是寒门学子逆袭成功的典范。

  拖延症以及懒癌患者们曾戏言:“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好睡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待来年。”——对于白天犯困忍不住睡觉这事儿,孔子的学生宰予被老师怼了后没吱声(《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但东汉时期有位叫边韶(字孝先)的先生则挺身为“昼寝”代言。边韶才思敏捷口才好,文章写得也好,还大规模地收了百十来个学生。这位先生身材比较胖(多胖呢?可以参看唐代陆曜《六逸图》之“边韶昼眠”),天热容易犯困。有一天,边韶白天袒露着大肚皮打瞌睡,学生们私下里编了个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哪想边老师并没睡踏实,直接开口怼了回去:“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意思是说,老师的字号也是你们这些后生直接叫的吗?你们还人身攻击说我肚子大,不知我这大肚子里装满了经书么?我闭着眼睛是思考书上的道理呢,就算睡着了也是在梦中与周公、孔子这些圣贤谈经论道呢!你们嘲笑老师,又是哪本典籍教的道理?话说“不要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边韶不当老师后,大展才华,在朝廷中充任要职。如此本事,看样子闭目假寐思索经书,且梦魂与圣贤相接应该是确有其事了。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也是相当勤勉。他在《六月十八日夜大暑》中写道:“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蜩螗”,蝉;“熠燿”,萤火虫。)夏蝉鼓噪,流萤飞舞,人们正苦于盛夏之热,但是夜里风物怎么忽然就有了秋意呢?白发催人老,年华似水流,还是梳洗打扮一番,趁晚凉多处理几桩事务。后来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干写下“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之句,果然是若有家国之事在心头,自然界节令的转换仿佛也会骤然加快,让人有年华飞逝、时不我与的倥偬之感。

  生活在两宋之交的经学大师曾几(1085年-1166年)是陆游的老师,也是位感时忧国的诗人。陆游为曾几作《墓志铭》,称赞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这位先生把治经求道当主业,而写诗作文只是业余爱好,但是他把兴趣爱好也发挥到专业水平。曾几的《大暑》一诗恰让人看到这位士大夫如何在酷暑溽热中静心自处、好学精进:“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烈日炎炎,一丝风都没有。深宅静庭中,浮瓜沉李伴着浩繁经书,都是消暑乐事,诗人感叹道:“既然热到不能出门,那更该争分夺秒在家好好读书啊!” 正所谓古语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淮南子·原道训》)

  《晋书·陶侃传》同样劝诫人珍惜点滴光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於众人,当惜分阴。”(“分阴”,就是一分一秒,和“寸阴”都是指极短的时间。)

  明代海南籍进士钟芳在《惜阴》诗中写道:“日居月诸,瞬息异晷。……圣人戒逸,莫齿韦编。末流僢驰,我将焉如?”(僢驰:背道而驰)大禹、孔子这样的圣人贤者,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那么芸芸众生若要有所建树,就更应该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了。

原标题:大暑:海天云蒸幽趣生

责任编辑:邓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