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博物馆不是游乐场:杜绝“熊孩子”更该从家长抓起

  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工作人员管得多啊,不给吃东西,又不给孩子跑啊。”“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碰恐龙又怎么了,观众不是上帝么?”广东省博物馆在其官微上公开的如此一段参观留言,日前在网络上掀起热议。

  不出意外,众多跟帖评论网友不但一边倒地支持馆方倡议的“博物馆礼仪,从娃娃抓起”,还有人建议馆方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这些熊家长熊孩子永久禁止进馆”。

640.webp.jpg

  对此,广东省博物馆回应:在博物馆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提醒大家:博物馆礼仪,从娃娃抓起。

  【抱歉,博物馆还真不是孩子的游乐场】

  留言者是成人还是小孩,目前不好说,但其观念有待商榷,毕竟在博物馆跑、跳、吃东西并不等同于“解放天性”,博物馆本也不是游乐场,不是让孩子解放天性的地方。

  近年来,逛博物馆变成潮流,越来越多人喜欢带孩子逛博物馆,将其当成科教现场,而这也是社会文明提升的标志。但是,但凡人流量较大的国内博物馆,都曾遭遇熊孩子的冲击,除破坏展品外,还有吃东西、丢垃圾甚至随地大小便之举。

  其根子在于大人,正因为有些父母不够文明,对孩子纵容,才会有熊孩子出现。某热门综艺节目就曾将杭州博物馆当作拍摄场地,在里面追逐打闹,引来不少批评。许多孩子难免见样学样。

  说到底,博物馆礼仪要根植在社会整体文明的基础上。公众都应明白,博物馆跟游乐场的属性有别,“不给吃东西,又不给孩子跑”是基本文明守则。

  话又说回来,面对越来越多“管不住手”的儿童参观者,博物馆应怎样做?

  有研究者发现,许多参观者会偷偷触摸那些不被允许触摸的展品。展品越华美越有韵味,人就越想触碰,因为触觉与视觉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已有博物馆的前身,即私人性质的珍宝柜,人们在参观时可以打开柜子触摸展品。公立的大英博物馆同样有如此开放的阶段。但随着博物馆走向大众,许多大博物馆每年要面对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不可能再允许触摸展品。至今,大多数博物馆仍以视觉体验为主。

  但从国际潮流来说,“可触摸展品”比例渐渐增加,用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珍品如云的卢浮宫固然不允许参观者触碰名画,但也有可触摸画廊供参观者猎奇。至于孩子们喜欢的科学、汽车和自然等领域的博物馆,可触摸展品比例相当高。比如,德国奔驰博物馆里也有不少车可自由体验。

  国内不少博物馆也确实跟上了这股“可触摸展品”的潮流,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有些展品被毁的尴尬情形。但在我看来,不必因噎废食。事实上,让孩子动手参与,恰恰是保护藏品、遵守博物馆礼仪的有效训练。在此过程中,参观者不但能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还能懂得哪些展品可触摸,哪些不能触摸,可触摸展品又该如何触摸。

  而对于有些孩子损毁展品的行为,无论博物馆还是成人,也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在加强引导的基础上,辅之以必要的惩罚措施,让孩子和社会逐渐树立完善的博物馆礼仪。(新京报 叶克飞)

  拿博物馆当游乐场,“熊家长”最可怕

  世间还真没有可以完全“解放天性”的所在,除非是你自家的私设的乐园。可惜,当你自家也建造了那么一个游乐设施,或者私人博物馆,是不是就可以允许来此参观的观众跑啊跳啊碰恐龙啊而“解放天性”放飞自我而不受任何约束了呢?关于这个问题,广大网友完全可以打赌设誓,此留言者之私人博物馆,一定会管得比“好多”更多更多,甚至他会要求所有参观者穿鞋套,漫步状,毕恭毕敬,小心翼翼,不得碰擦任何物品。对公共博物馆索取太过,而又对私家哪怕一个集邮本也不得摸一把之现实中人比比皆是,恐无需更多的实例作比照了吧!

  礼仪到底是从娃娃抓起,还是从娃娃他爹抓起?孩子能跑能跳,懂得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以补充课堂外知识,这应当算是一个有文化懂知识的父亲。从孩子并不太大可以推测这位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一般而言是80后或者是90后,以如此年龄与如此推重对孩子的课外文化熏陶的做法来看,此君又大约是一个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的父亲。撇开其“狗爬式”书法水平不论,但毕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怎么能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与社会伦理都缺课呢?老一代的父辈们,因为时代的局限而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甚至根本不识字,这怪不得老一辈父亲们,而只能怪旧时代的局限性。而新一代的父辈们,按理说已经“腹有诗书气自华”了,却非要以这种似是而非的“解放天性”为理由而要求博物馆方面解放孩子,难道你要将博物馆当成可以撒泼耍横的场所,可以满地扔食物残渣甚至可以野餐的无政府区域吗?

  人是家庭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学校与将来工作的公司部门,又是社会的最小一环。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位老师重要过家长的老师功能,换言之,家长才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不仅博物馆礼仪要从娃娃他爹抓起,所有的公共、社区、宗族、家族、家庭礼仪,也一定要从娃娃他爹抓起。(红辣椒评论 李振忠)

  【杜绝“熊孩子”更该从家长抓起】

  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历史标本和人类物质、精神文化珍品,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公益性研究和教育机构。特别是因其公益性,往往会最大限度地向公众无差别地开放。然而,这种“无差别”并不等于“无约束”或者说“无限制”,遵守“禁止乱扔垃圾”“禁止大声喧哗跑闹”“不触碰文物”“拍照或摄影时禁止使用闪光灯”等最基本的参观要求,既是保证良好的参观秩序、呵护展品的客观要求,更体现着参观者最起码的个人修养和公德意识。现实中,虽然每逢寒暑假总有很多家长喜欢带孩子到博物馆,但首先应该谨记的是,参观的目的是为了开阔眼界和增长知识,博物馆从来都不是消暑或者哄孩子打发时间的游乐场。

  破解博物馆内乱写乱画,为游客提供更人性化的参观体验,有专家提出了“宜疏不宜堵”“不止要强调人们禁止做的事,更要试着为观众指明可以做的事”等建议。比如,专门设置一些手写墙、互动体验区供参观者互动表达。站在让“文化、文物活起来”,拉近文化、文物与公众距离的角度,这的确是博物馆管理者要不断努力和完善的方向。需要区分的是,在督促、引导参观者遵守基本礼仪方面,恐怕依然离不开适度的刚性约束。之前有报道提到,北京天文馆设置的一面陨石陨落的大鼓,原本设计可以敲击10万次,但被一群“熊孩子”疯狂敲击后,“几乎每周都要换”。有鉴于此,网民建议黑名单制度倒不失为一个可供参考的选项。

  重要的是,综观各种博物馆内不文明行为的个案,“熊孩子”背后的家长才是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事实上,这种以“还是个孩子”为借口的纵容并非仅限于博物馆里的不文明行为。今年6月大学毕业季那会儿,湖北工程大学几个学生花了一周时间专门制作的毕业纪念造型,只摆好不到半天就被傍晚进校的几个孩子给拆着玩了,而当事家长面对批评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是你们没有圈起来,再说孩子还小不懂事”。

  “熊孩子”犯错,成年人固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报之以宽容的态度,然而,无论是“让孩子解放天性”还是“孩子小不懂事”,当一个家长抛出这种荒唐论调和可笑理由时,只能说明,这样的“熊孩子”背后站着一个“巨婴”家长。对此,如果要对博物馆有更多建议的话,那么除了“宜疏不宜堵”之外,更应该从家长抓起。(南方日报 子长)

博物馆当然不是游乐场,

不是让孩子解放天性的地方,

不文明的举动必须纠正。

  来源:新京报、红辣椒评论、南方日报(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