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海南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舞台上“讲述”海南故事

  海南印记·口述

  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舞台上“讲述”海南故事

  文\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编者按

  从建省初期舞台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到如今人才济济一堂;从本土作品缺乏到海南舞台艺术作品频现国家级舞台;从昔日演出产品供应不足到如今百姓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建省办经济特区31年来,海南演艺事业绽放出迷人芬芳,为海南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注入新活力。

  彭煜翔,1959年出生于山西,1992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1993年来到海南担任海南伟图中国文化娱乐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城)国际俱乐部艺术总监,随后兼任省艺校编导教师。2010年正式担任海南省歌舞团艺术总监,2011年至今担任海南省歌舞团团长。

  初到海南 演艺发展潜力无限

  夜幕降临,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上的省歌舞剧院灯光璀璨。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投入下,省歌舞剧院、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成为海南人民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驻足其中,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初到海南时的情景。

  1992年,我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来到深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中国城筹备的消息。年轻的我向往到特区发展,特区在那时就意味着机遇。当时,中国城筹备组正在四处招聘艺术领域的人才。1993年,我来到海南。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的演艺市场刚刚起步,商业演艺场所中充斥着以港台歌舞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当时,除了海南省歌舞团,全岛缺乏专业的歌舞团体与高质量的舞台艺术创作氛围。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快速发展的海南旅游市场为舞台艺术事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潜力。

  1994年,我开始担任中国城艺术总监。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旅游市场。当时,很多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游客来琼旅游。我觉得海南需要一部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海南文化元素的高质量演艺产品来吸引游客,让他们感受到海南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们尝试将中国民族民间舞、高雅古典的舞以及海南黎族、苗族的特色歌舞融入演艺活动中,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城上演,结果收获了惊喜。这样的作品不仅游客接受,也获得了当地人的喜爱,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演艺市场的强烈需求。海南缺少具有本土特色的演艺作品,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挖掘填补这片空白。

  1999年,我和团队四处采风后,创作了一部涵盖黎族、苗族歌舞以及临高木偶戏等多种地方文化要素的演艺作品——《天涯行》,这也是海南早期在文旅融合方面作出的重要尝试。这部作品演出了1000多场,为当时的海南旅游和文化市场增添了亮色。

  可以说,在中国城演艺中心工作的十多年里,我见证了海南演艺事业的发展过程:从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到本土文化意识崛起、观众文化品味的日渐提升。此后,海南省文艺院团陆续开始成立,人们越来越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岛内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这片热土的发展潜力。

  繁荣发展 培育人才成长沃土

  上岛后的十多年里,我深感海南在舞台艺术人才方面的匮乏。那时,岛内举办的各类晚会需要四处去“借人”,常常要临时组织演出队。省艺校聘请我担任舞蹈编导老师后,我们为学校招来了首批6年制舞蹈专业学生。后来,这些学生成为省内演艺市场及舞台作品创作的重要人才库。

  想要出作品,培养舞蹈人才是第一要务。

  2000年初,省内多个公立文艺院团开始转企改制。2011年,省歌舞团率先在省内院团中完成了转企改制,成立了海南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其实,在此之前,省歌舞团就陷入了人才极度匮乏的困境。2011年,省歌舞团仅有9名演员,加上舞美、办公室人员还不到30人。

  再看今天,省歌舞团全团在职人员有160余人。我们创作舞剧《黄道婆》《东坡海南》时,每部剧就要动用80余名舞蹈演员。这样的积累从何而来?

  2008年,为了解决舞蹈人才匮乏这一难题,省歌舞团在当时的办公地——海口市蓝天路上一块不足4亩的地方办起了海南省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场地有限,大家就将库房、办公室改为练功房和宿舍。我们除了外聘优秀教师外,还跑遍全省去招生。

  《东坡海南》总导演、省歌舞团团长彭煜翔(左)在国家大剧院向演员讲解舞蹈动作表演技巧。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转企改制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省歌舞团大胆改革、创新发展,在体制与市场间探索,闯出了一条“以团带校、团校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我们不仅创作出了《中国有个海南岛》《黎族故事》《东坡海南》《黄道婆》等多部传播海南文化的艺术精品,而且为本地舞台艺术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如今,海南省歌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拥有在校学生300余人。2018年11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海南省首个专业芭蕾院团——海南省青年芭蕾舞团正式成立。

  除了省歌舞团的发展外,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多个院团以及省艺校都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为海南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培育了良好环境,这也是海南近年来舞台佳作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忘初心 用文艺精品讲好海南故事

  2010年,首届东坡文化节在儋州举办。当时,我带领省歌舞团为文化节创排了东坡九歌文艺晚会。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能否进一步挖掘海南的东坡文化,创作一部讲述苏东坡在海南的舞台作品。

  此后,我从未间断过对苏东坡相关史料的搜集及采风活动。2016年,我们正式创排原创民族舞剧《东坡海南》。当年8月,《东坡海南》成为海南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舞蹈作品。过去几年来,我们对《东坡海南》反复进行修改提升,并先后在多地巡演,收获了专家和观众们的好评。该剧成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此后还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并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奖,获评为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

今年五月,原创民族舞剧《东坡海南》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回溯历史,海南省歌舞团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和辉煌。1953年7月1日,海南歌舞团成立。1954年,为了挖掘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文艺发展,歌舞团搬迁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并改名为海南民族歌舞团。1960年,歌舞团更名为广东民族歌舞团。1981年,广东民族歌舞团迁回广州赤岗。多年来,通过陈翘、刘选亮、张羽、陈创等一批优秀文艺人才的不懈努力,为海南的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1991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当年歌舞团迁回广州后留在海南的一批琼籍骨干人才,在海南再度组建海南省歌舞团,延续光荣传统,为海南文艺事业发展再接再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天,作为省内重要的文艺院团,海南省歌舞团将继续为海南人民创作丰富的文艺作品,以精品佳作传播海南文化。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海南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和团队成员也在继续思考:如何为海南打造更多与国际接轨、富有海南文化特色的新剧目。

责任编辑:林芳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文体

娱乐文体活色生鲜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