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带货网红”应祛魅,回归电商销售的本质

  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10秒卖出上万件产品,2小时销售额2.67亿元……”当前,各大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网红”凭借强大的“带货”能力,成为各路商家不断追捧的“宠儿”。

下载 (2).jpg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除一些正规商家合法经营外,“网红”“带货”市场背后存在众多乱象,诸如平台直播数据造假、虚假广告和“三无”产品横行、消费者投诉维权难等问题层出不穷。

下载 (1)_副本.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网红“带货”,谨防套路】

  因自带流量,一些网红“带货”拉高销售业绩,受到商家追捧。但据记者调查,“带货”模式中却暗藏虚假宣传、质量伪劣、数据造假、维权困难等诸多问题,让不少消费者陷入各种陷阱。线上线下,守法诚信的底线都不能逾越。带着套路的“带货”,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注定走不远。商家和网红应自律、履行社会责任,更应加强规范管理,让电商市场更加有序,“带货”才能靠得住、走得远。(新华微评)

  【“带货网红”应祛魅,回归电商销售的本质】

  当下的年轻人追捧“带货网红”,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外部信号的一种反馈。这个信号就是“带货网红”工作风光、赚钱容易的表象。在许多不明就里的路人眼里,“带货网红”是个十分好做的行当,门槛低且几乎一本万利——在镜头前摆摆造型,动动嘴皮,试用几件厂商提供的产品,就能让众多粉丝慷慨解囊,大赚特赚。

  年轻人对看上去光鲜亮丽,待遇不菲的职业心存向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然而,在理解的同时,我们也应当透过现象看到“带货网红”行业的逻辑与本质,以此帮助年轻人完成“祛魅”的过程,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性、稳妥地做出职业选择。

  世上从来不存在能轻易操控人心的魔法。要从早已“身经百战”的当代消费者的口袋中掏出真金白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本质上看,所谓的“带货网红”,其实就是营销学概念中的KOL(关键意见领袖)。KOL之所以能够在营销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并从中获取收益,依赖的是他们在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对特定产品的熟悉程度超乎常人;二是与他人沟通和社交的能力超乎常人;三是对新产品、新事物的开放态度超乎常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KOL,就必须在这三方面表现得足够优秀,而这并非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看似只会在镜头前大喊“Oh My God”的“带货王”李佳琦,其实在走上“网红”之路前,便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悟性非凡的化妆品售货员。而头顶“王思聪前女友”光环的电商“网红”雪梨,也是通过在网络平台长期经营图文内容,通过分享旅行经历、穿搭心得积累了大量粉丝,再将其转化为淘宝店铺的流量。其实,和任何其他行业一样,“带货网红”的从业者,同样需要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并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取得切实的收益,这个过程充满专业性,需要从业者耗费大量的体力与脑力,而绝不像看起来那么光鲜和轻松。

  在了解这些行业信息之后,不难发现:“带货网红”不过是规模庞大的电子商务体系中普通的一环,如果要做类比的话,“带货网红”其实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售货员——“当代张秉贵”,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对于这样一个行业,我们不应将其踩入泥土,更不应将其捧上神坛。只有抱着平常心和同理心看待“带货网红”,社会才能正确地引导青少年认识这个新兴行业,形成更加健全的择业与消费观念。

  在当下的中国,电子商务正好赶上了技术进步和居民消费力提升的“双重风口”,可谓前途无量,大有可为。电子商务体系在其日益发展、扩张的过程里,自然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新行业、新现象。这些新行业与新现象,在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摩擦,“带货网红”的突然崛起与其招致的种种非议,便是这种摩擦的真实表现。但是,在电商事业的发展浪潮中,这些摩擦注定只是小小的插曲,积极接纳这些新生事物,并将其纳入社会主流秩序之内,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人民网 杨鑫宇)

  【网红带货虽火,平台监管莫缺】

  天花乱坠的说辞,浮夸做作的表演,限时限量的诱导……这套操作手法是不是很熟悉?有细心的人发现,如今直播平台上花样百出的“网红带货”,其实跟多年前的电视购物广告雷同相似。随着时代变化,当年传统电视广告上叫卖的保健品,变成了直播平台上的化妆品,而“唯一不变”的是商品质量——跟以前一样,参差不齐、难分真假。

  商家利用“网红”效益宣传商品,追逐利益最大化,这实属正常的市场行为。无论是多年前的电视广告,还是现在的“网红带货”,本质上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刺激潜在消费。然而,逐利固然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无底线”。数据造假、虚假广告、三无产品、消费者维权难等,这些问题早在过去的电视购物广告中都曾出现过,而它们也无一不是“搞垮”电视广告生态圈的罪魁祸首。放眼当下,网络平台如果继续任由这些问题存在,最后消磨的不仅是用户的信心与信任,还是整个网络带货生态圈的健康繁荣。

  自媒体时代下,“网红带货”无疑是更接地气、受众面也更广的,而且逐年增加的资本与品牌投放,也证明它有不俗的发展潜力,但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规范与引导。各大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应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的同时,可提高品牌合作人门槛,断绝山寨、三无品牌的投放渠道。同时,规范平台支付方式,约束平台商家建立完备的订单跟踪系统与售后机制,并配以平台客服介入机制,保障用户与商家权益。只有不断净化平台生态,“网红带货”方可健康持续发展。(广州日报 陈文杰)

1556181962289.GIF

买买买要谨慎!

  来源:新华微评、人民网、广州日报(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