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口述历史工作者蔡葩:海口骑楼老街 沧海百年的文化传承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我是蔡葩,新闻从业史有31年了。如果说我是一位新闻记者,是散文作者,但对于十多年前就开始口述历史抢救工作的我来说,今天的我更愿意定义自己为“口述历史工作者”。这个定位比较合适我,我愿意为口述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在我从事口述历史抢救工作的过程中,海口骑楼老街是绕不过去的一环。它们在我心中,绝不仅仅只是建筑。骑楼,它是有着文化积淀、有人生活在其中的骑楼,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是珍藏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记得1984年父亲送我去上大学,从三亚经海口去广州,我们中途要在海口停留,那是我第一次到海口。

  第一眼看到骑楼老街时,我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那简直是小说里的巴黎小镇!

  历经风霜的海口五层楼老照片。选自蔡葩著《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

  后来我才知道骑楼老街确实有很多法式建筑。白刷刷的外墙,各种精美的雕花,梦幻般的女儿墙直插天际线,天上飘着白云,时不时飞来几只鸽子,我一下子就愣在那里了,莫名其妙地流泪。后来上大学的几年里,我们每次去广州,都要在海口买船票,如果遇上台风天船票不好买,会在这里多待上两天,所以会有机会到老街去吃一点小吃,文昌鸡啊,鸡屎藤啊。那时候积攒起来很多美好的记忆,挥之不去。于是在大学毕业前,我就想着毕业后一定要到海口工作。海口骑楼的建筑风格,那蕴含其中的美感,给我心灵的震撼是难以想象的,我与骑楼从那一刻开始就有了前定之缘。

  1988年回来海口以后,我经常出没在骑楼老街。老街里形形色色的人,幽默风趣的海口话,还有当地人活色生香的生活场景,那些隐藏在斑驳墙面里若隐若现的老字号……走在老街里感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在其中流连,仿佛走进了另一段时光,另一个时代。

  这是五层楼胜利大剧院的老板吴坤瑞和妻子潘兰1927年春天在香港的留影。重新阅读一张老照片,如同经历一次复萌的情爱,已逝的韶华和热情,在这一刻得以复活,记忆战胜了遗忘。选自蔡葩著《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

  2002年,我供职的《海南日报》有个专栏叫《似水流年》,专栏设想是打捞海南人文记忆,挖掘老海口老故事,以图文并茂、充满历史感怀的文字来呈现家族往事和历史遗存。

  我写的故事从海口骑楼老街开始,以它为支点,然后铺展到海南各地、东南亚、美国、欧洲,因为很多老人都是从海口骑楼下南洋、走东洋、甚至走向更遥远的欧美。所以我跟着他们的脚步,从海口出发,到南洋,到世界各地,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他们的足迹。他们的人生是很丰富的,他们的身上其实隐藏着一部部鲜活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辈人的历史贡献和人生境遇被遮蔽掉了,很难在文字资料上见到他们的身影,也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们的命运。

  2004年夏天,蔡葩和百岁老人潘兰女士在海口骑楼老街五层楼前合影。老人离开海口50年后第一次回到五层楼,接受蔡葩的采访,丰富了《五层楼的海上旧梦》系列报道,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内容。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 拍摄

  由于口述历史的性质,我的采访对象是一些带有丰富记忆的老人。他们都经历过民国,如果能把当时的历史图景还原,或者讲述出来,就算只讲出一部分,都是对整个中国现代史的有力补充。海南的近现代史,可以更加完善中国的历史文化版图。因为海南这个地方,曾经是中国的文明革新、近现代革命最早兴发的地区之一。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海南曾经贡献出一批民主革命先驱、将军、南侨机工、文化大师、教育名家、商业巨子等等,在历史上他们都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都拥有非常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他们的身上,承载着海南乃至中国的百年历史。

  做历史,特别是口述历史,“抢救比研究更重要”。冯骥才先生这句话对我影响挺大的,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这句话就在我心里回响。前人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那么,我们给后代留下什么呢?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有些故事如果你错过了,就真的是错过了,生命总会凋零,人不可能长生。我错过很多这样的人,有的还是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亲人。所以有无尽的遗憾,无尽的无奈,更有无尽的悲伤。口述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与时间在赛跑,与生命在抗衡,与遗忘做斗争。

2011年的大亚旅店。蔡葩拍摄

  时光进入2007年。由著名作家韩少功、孔见、艺术家刘运良、詹长智教授和我一起倡导成立的海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开始系统挖掘海南文化遗产,研究会同仁组织了相关文化学者、艺术家、摄影师等进入海口骑楼老街,进行一系列的文化遗存以及华侨家族、老字号的挖掘和整理,积极参与海口骑楼老街申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工作。2009年,在海口市政府、海旅集团以及各方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海口骑楼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西藏八廓街、平遥古城等一起荣获“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南省文化遗产研究会完成的100多万字的人文调研图文集,加上我的关于海口骑楼的两部书,为海口骑楼老街荣获十大“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提供了厚重的人文读本,海口骑楼老街跃身成为南中国历史街区最为璀璨的明珠!

2009年博爱路街景。蔡葩拍摄

  海口对我来说,是故乡。所以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一切,跟别的地方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去别处,似乎也是为了寻觅我的故乡。比如我去厦门,总喜欢寻找与海口相似的骑楼老街。当我看到跟海口相似的鱼市,闻着那熟悉的海腥味,我会莫名地流泪。故乡给你的那种深切感,故土给你的温暖和回馈,给你的乡愁,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蔡葩和她的父亲蔡明康2019年夏天在海口骑楼老街故地重游。周梦旎拍摄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1年,新海口市31岁了。海口其实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城市。我知道它每一扇窗和一扇门后面,都藏有不一样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人生指向,是我们不能隔断的文脉,不能中断的历史,不能模糊的未来。

  我想对它说一句话:“海口也像人一样,它也会老去,但是老了以后它也可以是一个天使。天使不老。”

  讲述人:蔡葩(海南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南洋三部曲《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和《南洋船歌》等)

  讲述时间:2019年8月30日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邓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