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多元施教“接地气”,上好“开学第一课”

  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季到了,

各中小学和高校都迎来了新生。

与“开学”有关的话题也引起热议。

作为新生上学的“必修课”——

“开学第一课”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

而如何让“开学第一课”

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是每个学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

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timg (1).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多元施教“接地气”,上好“开学第一课”】

  在教育部门统一的“开学第一课”主题之外,北京不少学校推出不同形式的“开学第一课”,内容多元新颖,也与现实紧密结合,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更接地气,也更能深入学生内心;既体现了学校的自主权,也实现了统一要求基础上的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育。

  应当看到,开学第一课和结业仪式、毕业典礼一样,都是具有仪式感的教育活动,重视“开学第一课”,就是重视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节点,让学生体验成长,以一个更好的面貌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涯。

  “开学第一课”,本质是“课”,是所有教学的一部分,而课程创新也属于学校的教育事务,因此,在进行“开学第一课”时,各地宜充分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特色,由全体教师参与进行课程设计论证,并听取学生、学生家长的意见。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也不必回避相同的主题,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任务本就不同,关键在于,要给同样的主题注入新的内涵。

  显而易见,好的“开学第一课”,就是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社会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触感,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与三观。

  就如这次东城百所小学的“开学第一课”是学习垃圾分类,通过“零米粒”“斤斤计较”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享受垃圾分类成果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美化了环境。从小接受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以后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能够以明确的规则更加从容地处理与社会成员的关系,就此来说,好的“开学第一课”,其价值无远弗届。

  结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其重要内涵就是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形式多元的“开学第一课”,不论是体验学习垃圾分类,还是师生自编日常行为规范童谣,都是图学生道德提升、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与心理健康进步之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与实现自我。

  当然,不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怎么变化,核心主题都应该是学生的自立、自强。健全完整的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之外,也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这些教育,远比知识教育对人的成长更有用,把这些教育落到实处,就是教育的回归。而“开学第一课”践行的就是这种使命。

  总体来看,这次北京多所学校开展的形式新颖、内容各异的“第一课”,都强调了对学生知识教育之外的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本质上这营造了一种“五育并举”的育人氛围。这既给了学生正确的成才观教育,也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成长记忆。这样的“第一课”,越多越好。(新京报)

  【谨防“开学第一课”变成“作秀场”】

  “第一课”如果课程设计得好,内容新颖,生动有趣,启智拓野,学生无疑印象深刻,就对授课老师有好感。反之,如果准备不充分,课程设计缺新意,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就没什么感觉,也就对授课老师评价较低,甚至还因为“第一课”乏味而在今后至少一段时间内影响学习热情。

  “开学第一课”是每个孩子上学的“开胃菜”,要想讲好“第一课”确实不易,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育人本领,必须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甚至还要增加创新内容,如此才能把“第一课”讲好。由此还要强调那“老五样”,即突出思想性、实用性、趣味性、生活性、启迪性。一般来说,充分把握上述几个方面,至少能确保“第一课”不走样,即使四平八稳,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突出思想性,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用性,能结合孩子的实际,培养其规则意识、独立性等;趣味性,可唤起孩子的自身能量,发挥其主动性;生活性,能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汲取成长的养分,让孩子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而启迪性,则是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素养,这也是发挥教师传道者、解惑者和引导者角色的重要方面。

  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第一课”还必须在感情交流、品德教育、爱国教育、安全教育等都方面有所体现,绝不能闲扯一节课就万事大吉,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该讲的内容讲清楚,以做到简洁、面广、易懂、入心。因此,必须在课程的设计上下一番苦功,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得以体现,否则,容易陷入套路,就达不到预期。

  值得警觉的是,有人认为,“第一课”就是“扯淡课”,这种想法完全错误。为了把“第一课”上得生动有趣,有些教师“别出心裁”,想方设法地取悦于学生甚至“讨好”学生,使“第一课”变成了“秀场”。当然,中小学和高校在教学形式和教育内容上会有所区别;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也会有区别。但“第一课”绝非“作秀场”,无论怎样变花样,核心却不会改变,那就是: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走上正确的成长之路。(四川在线 刘天放)

  【答好“开学经济”这道入学试题】

  要开学了,与学生相关的消费自然会出现一个高潮,这本不足为怪。但“开学经济”怎样运行,却不单是花钱的事,也是一次实打实的财商教育。让学生先上好这一课,与学习文化知识同样重要。

  据报道,有的准大学生购买入学装备,配齐至少得3万元。除了“老三件”手机、电脑和平板,如今还新增了智能手表、蓝牙耳机和数码相机。依理而论,学的专业不同,所需要的学习工具也不会一样,本不该存在所谓“标配”。无论是从纵向维度还是横向维度上看,实际上都不存在什么统一标准,应该因学制宜、量需适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手机和电脑都成了寻常物件,既是生活所需,又像传统的笔墨纸砚一样,是学习的工具,给孩子配备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数码相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平衡车、无人机、图影仪之类,未必都与学习有关系。孩子是去学习的,不是去玩耍享受的,放纵追求时尚,肯定要影响学业进步。

  一种现象的流行,一定有其社会背景。但必须认清的是,并非流行的就是合理的。有很多流行现象其实是人为推波助澜形成的,其可怕之处在于,当其成势之后,就会像势不可挡的潮流,把很多没有主见的砂砾裹走。所谓开学“标配”也是如此,当其演化为一种流行趋势之后,就会形成病毒式的漫延侵袭。面对过热的“开学消费”,不能听之任之、信马由缰。

  培养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学校和家长都责无旁贷。作为家长的责任应该说更大些,应当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帮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学习生涯中能够顺利地成长。家长守住底线,正确疏导,不一味迁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理性消费观念,这才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作为学校来说,虽然不好严格控制学生的消费,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传授正确的消费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节俭的品德,使其终生受益。学校不妨管得宽一些,出台针对性的意见或规定,列出“标配”清单,如使用什么样的文具,需要配置哪些学习生活用品,禁止哪些物品、奢侈品带进学校。家长有所遵循,不仅可以减轻负担,亦可说服学生,避免孩子们的攀比心理。让只买必需、不买虚荣,成为真正的入学标配。(天府评论 张全林)

  【呵护孩子们的成长路】

  寂静了一个假期的校园,将再度书声琅琅。初秋时节,暑气未消,莘莘学子打点好行装,走在上学路上,期待着,憧憬着,新的学期会有新的收获。

  “生儿虽小莫怜渠,学问工夫在谨初。”一头,父母们将恋家的孩子送到学校;另一头,迎接新生的准备已经展开。在江西会昌,一位画师正在为幼儿园绘制全新的文化墙,为校园增添明亮的色彩;在浙江台州,公安交警正对全市的校车进行安全检查,保障学生安全;在江苏淮安,新华书店的职工忙得不可开交,确保教材顺利发到孩子们手中……上学,虽是孩子们唱主角;但声声殷切的叮咛、道道关切的目光背后,连接着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呵护。从环境优化到安全保障,分工明确的机制,环环相扣的环节,都汇聚着庞大的社会力量。

  开学,翻开了学业的新篇章,但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为校园生活保驾护航。我们看到,在四川的大山深处,希望小学迎来了年轻的教师队伍,干净明亮的教室装上互联网,长长的网线带来的,是成都市优秀教师的讲课声音;在广东的乡村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初步成形,VR教学、实景教学让学习方式更加智能。人员、资金的投入,信息科技的加入,为各类教育带来了更优质、更均衡的资源,为青少年成长筑牢根基。

  中国的未来,在孩子身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努力铺好孩子们的上学路、尽心呵护孩子们的成长路,不仅是“学有所教”的坚持,还有“学有优教”的盼望。在新学期开始之际,让全社会携起手来,把对儿童的呵护、少年的培育、青年的希冀,落实在行动中,方能以今日之青春力量,创造明日之青春中国。(人民日报 申智林)

timg.gif

  来源:新京报、四川在线、天府评论、人民日报(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