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海口9月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陈望)每年的9月至11月间是海南秋汛期,进入秋汛期后,暴雨一场接一场。那么秋汛期暴雨有何特点呢?暴雨来袭我们要做好哪些预防措施呢?9月3日,南海网记者为大家科普暴雨如何形成、分布特征、带来灾害以及如何预防。
根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海南省气象局将暴雨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橙色预警信号指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到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红色预警信号指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到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或12小时内将达200毫米以上,或已达到2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海南秋季暴雨如何形成?海南秋汛期暴雨指的是每年9月至11月间,由冷暖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偏东低空急流所引发的海南岛暴雨过程。
进入9月份后,副热带高压减弱南落,中纬西风槽则逐渐加强,冷空气前缘常下压至华南一带。同时,由于南海夏季风撤退速度慢,热带系统仍然活跃。这期间冷暖空气在南海中北部交汇频繁,易形成低空偏东急流,导致华南西南沿海到海南岛一带暴雨十分活跃,极端降水事件频频出现。这种天气形势最晚可持续至11月。
近40年,海南岛一共出现172次秋季暴雨过程。其中降雨量达到特大暴雨级别的22次,达到大暴雨级别的57次。在9、10、11月这三个月份中,不同级别的暴雨过程在10月份出现的频次均为最多,其中特大暴雨在10月份出现的频次占整个秋季出现总数的比率高达59.1%。
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过程多为持续3~4天的过程,5天以上的长过程及1~2天的短过程较少。秋汛期特大暴雨短、中、长过程的月际分布特征显著,中、长过程多发生在9至10月,其中10月份发生长过程的比率高达75%,而11月份历史上未见有出现长过程的个例。
暴雨带来哪些灾害呢?记者从海南省气象台了解到,暴雨将带来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城镇积涝、农田积涝和中小河流洪水。
暴雨来袭我们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呢?海南省气象台建议,暴雨期间外出必须绕过积水严重的地段,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在山区旅游时,注意防范山洪;注意夜间的暴雨,堤防旧房屋倒塌伤人;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触电;驾驶员遇到路面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雨天汽车在低洼处熄火,应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