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报集团全媒体理论评论中心
9月2日晚,2019篮球世界杯小组赛,中国男篮76-79惜败波兰,在最后时刻发球失误的周琦遭到了网友的猛烈批评。赛后,包括易建联、郭艾伦、翟晓川在内的多名中国男篮队员在微博发声,展现了输球一起扛的态度。
一时间,遗憾与不满在朋友圈刷屏,微博热搜榜被中国男篮占据了半壁江山。煮熟的鸭子飞了!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中国球迷将怒气全部撒在了出现致命失误的周琦身上。或直接或含蓄的谩骂、讽刺纷纷涌现,一张姚明坐在场边摇头叹气的照片,被配以“姚头叹琦”的文字广泛传播。
【输了一起扛,不必“姚头叹琦”】
说实话,输球的锅,真的不能让周琦一个人背。发边线球看似容易,其实对场上队员的无球跑动,主教练的战术布置,发球者的心态、视野、手感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在比赛的决胜时刻,不是每一个球员敢于肩负起发边线球的重担。
客观而言,与波兰队相比,中国队的整体实力并不占优。面对种种不利因素,中国男篮能拼到加时赛,甚至差点取胜,已经足够赢得掌声。
过山车式的心理体验,很容易蒙蔽人的理性评判。对于这场比赛,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崴了脚的翟晓川用一条腿空切上篮,是易建联的24分,是赵继伟、赵睿、孙铭徽的玩命拼抢。
中国男篮队员纷纷在微博上晒出全队拉起周琦的照片,照片上写着“输,一起扛”。易建联这么写:“如果不能在失败的时候站在一起,我觉得未来也不会走向成功。这是团体运动最重要的一环。我喜欢这张照片,谢谢!”
看到这张图,我被感动了。当男篮将士出征的时候,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放下一些对胜利的执拗,多一些同袍一心的豪情与凝聚力。
体育是特殊的美学,与它相伴相随的不应该是场下的戾气,而应该是以“爱”为基础的体育文化。根据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体育文化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中国篮球想要取得突破,深植于社会的健康球迷文化不容缺位。
在NCAA(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流行一句话:赛场上的是非恩怨源于赛场,也止于赛场。对于自己喜欢的球队,赢了球就夸,输了球就骂,不管怎么说,算不上对这项运动有崇高的敬畏和纯粹的热爱。
当然,很多吐槽周琦的球迷可能并无恶意,只是借机发泄一下遗憾,他们的内心依然支持周琦、支持中国男篮。
但是,球迷的不满可以通过网络发泄,痛失好局的球员却只能把遗憾与自责憋在心中,面对漫天的讥讽,他们甚至都不敢上网、不敢看评论。一些不理性的表达方式,甚至涉及人身攻击与人格侮辱,不仅不会帮到球迷支持的球队,反而会给他们增添压力。
9月4日,中国男篮将迎来小组赛的最后一个对手委内瑞拉。在出线生死战的前夕,希望我们能给予中国男篮足够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有亿万球迷陪在他们身边,为他们加油打气。
这才是篮球运动的魅力。(中青评论 吕京笏)
【那些拿周琦造词的,玩过头了】
话说回来,来自网络的激烈批评和谩骂,并非只是因为本场比赛的“灾难”般表现,更在于,这场比赛让球迷们看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从姚明时代到易建联时代,永远都有一号人物支撑着中国男篮前进。如今姚明转型,易建联的国家队之旅接近尾声,周琦这个众望所归的顶梁柱和接班人,却像他在NBA蹦出来的那句“名言”说的那样,“我还没有准备好”。
所以,尽管复盘全场比赛,从裁判争议到球员表现,再到教练的技战术,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周琦首当其冲,成了那个最核心的“锅”,成了中国男篮困境阶段的某种“情绪出口”。他的失误被放大,前一场战斗扛着中国队拼到抽筋的事实,却被暂时抛诸脑后了。
周琦就像是中国男篮转型的某种符号。但这层“能人”逻辑,近乎一个死循环。因为涌向周琦的批评和谩骂,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抱着英雄式想象,将一场比赛乃至中国男篮的命运,全寄托在周琦身上,就像过去曾寄托在姚明和易建联身上一样。
然而,这并不符合篮球是团队运动的本质。就像9月2日的失利所显示的,年轻的国手们,在最后时刻打不开局面时,总是会将球交给30多岁的易建联手中,哪怕他面临双人的包夹。当很多人习惯了天塌了有大个子顶着时,面对周琦的低迷表现,当然会愤怒到变形。
这不是为周琦开脱。全场比赛他的“灾难”表现,怎么洗都洗不掉。而且,国际赛场没有那么多的试错余地,要成为中国男篮的下一个顶梁柱,网络上的所有批评,都将是他今后成长所必须承受的代价。
只不过要说明的是,一场比赛的失利,宣判不了中国队的死刑。赛后,周琦接受采访时也主动承担责任,表态下一场全力以赴拿下比赛。
因此,网友和球迷也不妨理性对待输赢,理性对待周琦这个符号。期望不必过载,愤怒不必过度,将中国男篮的命运,全部押在周琦身上的逻辑,恰恰是一种误区。(新京报 熊志)
【“姚头叹琦”,留给中国男篮的时间不多了?】
爱之深,痛之切。作为中国篮球的铁杆支持者,即将赢球的兴奋在第四节最后几秒被泼上冷水,相信所有球迷的第一反应都和我一样,愤怒不吐不快,不满如鲠在喉。很多人发出了“姚头叹琦”“楠辞琦咎”的表情包,有的甚至翻出2006年世锦赛王仕鹏3.8秒绝杀斯洛文尼亚的经典场景来表示态度,有的人感叹: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确实,在国际赛场上已经11年没有战胜过欧洲强队的中国男篮,需要一场胜利,当胜利果实已近在咫尺却又被人取走时,球迷的“崩溃”在所难免。
愤怒以外,更多的是惋惜和难过。比赛结束后,直播画面切到了场边的解说席,担任解说的王仕鹏失声痛哭,坐在一旁观战的中国篮联主席姚明也眼泛泪光。一个“大心脏”球员,一个“王者归来”的铁血硬汉,两人的猛虎落泪也是所有篮球迷的内心写照。回看场上,打出MVP水准的易建联已经三十多岁了,“在家门口”的世界杯本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但一场意外的失利,又为中国队的前路增添未知数。激动过后,人们不禁反问:中国队该如何走下去?
林肯曾说: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对于这支年轻的男篮中国队而言,很多球员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世界大赛,失败不可怕,如何理解失败才是决定团队未来走向的关键。令人欣慰的是,赛后的中国男篮集体转发了一张图片,那是周琦在场上摔倒后、其他队员冲上来拉起他的瞬间,配字是:输,一起扛!易建联也在赛后写道:“如果不能在失败的时候站在一起,我觉得未来也不会走向成功。”在可以推诿,可以沉默的失败之后,他们选择和队友站在一起,这种精神将带领小伙子们筑起中国男篮的钢铁长城。
就技战术而言,此次比赛暴露出来的短板亟待补齐。比如:在主打阵地战的FIBA比赛中,罚球技能至关重要,中国队如何克服罚球不稳的问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球员如何稳定心态,避免进攻犯规、空篮不进等失误;在战术方面,除了卓有成效的“牛角”“钻石”战术外,教练组是否应该进一步研究极端情况下的发球、绝杀、防绝杀战术?这或许是中国队在下一场比赛前,必须反思的问题。
当然,一场比赛的失利并不能证明中国篮球技不如人。相反,近年来围绕体教融合、做大产业的篮球改革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篮球的希望。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改造升级和扩军计划、能选入更多年轻球员的红蓝队“双国家队”制度、“小篮球”推广及U12小球员比赛的如火如荼……这些改革成果为年轻球员提供了更好的训练体系和发展空间,也为中国篮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此外,《这就是灌篮》《我要打篮球》等网络综艺,“网红”运动员的出现,不断扩大着篮球的圈子与受众,激发商业价值,吸引注意力资源,无疑会让篮球运动受益。只不过,篮球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国际赛场上的胜利,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球迷们多一些耐心,多一分支持,用你我的参与为中国篮球的明天加油助威。
竞技体育最重要的永远是胜利。9月4日对阵委内瑞拉的比赛,是中国男篮的生死之战,能否小组出线在此一举。留给中国队的机会,还有!
着眼未来,张镇麟、王泉泽、郭昊文等新星在联赛中冉冉升起。相信随着篮球改革的效果不断显现,全民参与的氛围愈发热烈,未来的中国篮球会更加可期。留给中国篮球的时间,还有!
这正是:莫听批楠叹琦声,成城众志且徐行。改革成果逐逐显,谁怕?希冀铿铿凯旋音。
大家晚安!
理性看球,
中国男篮加油!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中青评论、新京报(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