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馆长李华权:我与博物馆不得不说的缘分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我叫李华权,生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琼中什运公社,黎族人。1979年我16岁参加高考前夕,恰好琼中电影放映队在什运巡回放映一个月,每晚完成复习,我就骑单车去看电影。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竟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成为当年琼中出岛读大学的两人之一。回想起来,对比现在的高考,当年的轻松自如、从容应对,才是最好的状态。我大学读的是历史系民族史专业。说到这,似乎与博物馆仍没有多大关联,请别急,且听我往下说。

李华权年轻时候的照片。讲述人供图

  大学临毕业,我报考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研究生,后由于种种原因没参加考试,这是我首次与文博专业机缘相会;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在海南民委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省博物馆筹建,我主动申请前去工作,但领导没批准,此乃我与博物馆的第二次机缘;2009年根据工作需要,我从省民宗委正处级岗位转任馆址在五指山市的省民族博物馆馆长,原计划只在基层锻炼一年,但一年后根据工作需要我继续留下,完成馆舍重建、重新对外开放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人生盛世没有几个十年,这是我与博物馆的第三次结缘,也是我与博物馆半生的结缘。

航拍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南海网记者 沙晓峰摄

  按说完成工作后,我应再返公务员队伍,但由于只顾工作,拖至今年我才到省公务员局咨询,方获知公务员队伍交流到事业单位的人员,56周岁后不能再返回原行政单位。此次,将是我与博物馆冥冥之中一生的结缘了!

  省民族博物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海南民族文化旅游的亮点单位,2000年后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一度沉寂衰败。但几十年来,省民博已不单纯是博物馆的概念,它已然成为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在主管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到省民博后,创新性完成以下几件重要工作:一是保留机构,2008年拟撤并省民博,经争取后,2009年得以保留;二是体制调整,解决了长期制约省民博发展的业务指导和项目建设不到位问题;三是增加编制,经努力后,省民博财政编制增加至30个;四是对外开放,经克服困难,省民博2011年重新对外开放;五是加大发展,完成改扩建一期建设任务,2018年2月以崭新的形式、安全的设施再次对外开放。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时工作人员合影。讲述人供图

  通过以上努力,2019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被评为“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获得国家级荣誉。我本人也获邀国庆期间赴北京参加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省民博重新开放后,去年游客数量近20万人次。有人说它的发展受制于区位和交通因素,但我认为省民博的优势恰恰就在区位上,其交通制约也是暂时的,接下来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理由如下:一是时间优势,省民博是海南最早成立的博物馆,经验丰富;二是区位优势,它地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核心区,民族文化保留较为原真和浓郁,黎族苗族文化的独特性、神秘性、古朴性,是不可替代的文化旅游资源;三是空间优势,馆区占地50亩,发展空间较大;四是家底优势,馆藏文物较多,类别齐全,目前它仍是全省文物数量最多的博物馆,这是将来馆际间联展和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五是权威优势,省民博是免费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更注重社会效益,相对于一般的旅游景点而言,在文物的原真性、展示内容的准确性等方面更加权威。将来随着五指山至三亚高速公路的开通,省民博的发展优势将更加凸显,在宣传民族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展出的老照片。讲述人供图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展出的老照片。讲述人供图

  回首自己与博物馆的十年结缘,虽然历尽艰辛,但苦中有乐,有一些工作中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思之有味,挥之不去。

  我刚到馆时,带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征集文物,文物在农民手中,而我们征集资金有限,需要尽力压价,最好的讲价方式是与农民充分交流,交流的最好方式是同农民喝酒。有一次我们在乐东某村看到一张三联幅的明代龙被,黎族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精品,其高超的技艺、精美的图案,让人惊叹,就好似儿童看到喜欢的玩具,女人对上心仪的服饰,已是看到眼里拔不出来,可惜囊中羞涩,如何是好?后来我们想到一个办法,打“智慧牌”和“感情牌”,我们去镇上买酒菜,请村民们喝酒,喝到兴头上大家便互相理解,龙被也顺利征集到了。征集文物多了,我酒量见长,但这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我们满载而归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少数民族质朴纯真的情谊,以及体验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李华权(左)下乡征集文物。讲述人供图

  我还带领团队加班加点完成几万件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在临时帐篷里拍摄,如同蒸笼,大家挥汗如雨,戏称可以减肥,事实上也蛮见效。我们编写了珍贵纸质文物的修复方案,拟从今年开始分三年完成,为文物的科学保藏提供依据。

  要说压力山大的还是基础建设,我刚到馆时,馆区护坡被冲垮,维修期间每遇下雨,就要和相关单位领导动员坡下住户转移至招待所,非常时期吃住均免费,市民也风趣地说“又有猪脚饭吃了”。馆舍重建当年被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事项,为了完成任务,我经常性的加班、开会甚至“骂人”,在工地上督促协调,特别是遇到雨季,还要巡查,经常提心吊胆,彻夜难眠,经过苦干担当,最终完成任务,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

  当时的忙与累,现今想起,都是珍贵的回忆。这些年过来,我感受到有两句话,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其内涵,即“累才叫工作,难才叫经历”。

  如今,省民博与省外博物馆的联合展览、文化交流更是精彩纷呈,今年我们推出的专题展“技夺天工 艺韵流芳——黎族世界非遗展”就分别走进长春、宁夏、呼伦贝尔和青岛。同时还引进省外博物馆3个专题展前来展出,我们的两个专题展也将在国庆期间展出。联合展览既提升了策展业务水平,促进了文化交流,同时又加强了馆际间的合作,达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目的。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推出的专题展“技夺天工 艺韵流芳——黎族世界非遗展”先后走进长春、宁夏、呼伦贝尔和青岛。讲述人供图

  我到省民博工作十年,在个人发展方面失去了很多机会,但在实现自我方面也收获很多。我想人的一生总要自主选择、认真倾情做好哪怕是一件事,待年老回首往事时,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遗憾。有感于此,以一首诗结束我的讲述:

  历经十载为一馆,

  经风历雨不言苦。

  此生值盛当奋进,

  留待暮年忆当初。

  讲述人:李华权(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馆长)

  讲述时间:2019年9月12日

  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许海若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