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文大桥的建设者们:今年中秋,你们也在遥望家乡的天空吗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2019年3月18日,天晴,经过四年奋战,海文大桥终于通车了!人们欢欣鼓舞,世代梦想成真。四年来,我在海南省交建局、中咨集团海南海文大桥项目指挥部及施工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有幸近距离地见证了大桥建设的整个过程,记录下许多建桥人平平常常又感人泪下的故事。恰逢中秋佳节,我想说给大家听听……

  2015年3月,海文大桥建设前,文昌铺前与海口北港隔海相望。 张光煌摄

  中咨集团海文大桥项目管理指挥部总指挥长吴敬武、副总指挥长张汉生,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海文大桥项目部书记李红星常年奋战在大桥建设工地一线,每个重要节点,在工地上肯定能见到他们联合办公的身影。

  2019年农历正月十四,春节前两天才回家探亲的他们,一大早就来到海文大桥桥头,指挥第一天的复工作业。几年来,指挥长吴敬武脸上总是充满严谨、严肃的表情,唯一例外的是大桥合龙的时刻,他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海文大桥建设“前线联合指挥部”。中咨集团海南海文大桥项目指挥长吴敬武(右),副指挥长张汉生(左),二航局海文大桥项目经理部书记李红星(中)今年正月十四在大桥建设施工现场办公。张光煌摄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要求严、责任强的领导团队,有一个特别团结,特别能战斗的“联合前线指挥部”,海文大桥建设才有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测量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指导施工”的重要前提,二航局海文大桥工程项目经理部测量室主任征自成,是第一批到施工现场的测量人。

  建桥初期,为了准确掌握潮汐变化对施工的影响,确保万无一失,他坚持每天亲自测量。测量点在远离工地与宿舍的铺前码头,步行去测量一次要20分钟。早晨6:30至晚上10点,不管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他每天步行约两万步,坚持每小时一测,一天测量15次,整整坚持两个多月,直到取得可靠的潮汐变化的准确数据。

  2017年国庆节期间,测量员在海文大桥建设工地测量。 张光煌摄

  二航局海文大桥项目工程部由7名年轻人组成,平均年龄28岁,他们是海文大桥工程建设的技术栋梁。

  2016年12月,两个主桥承台浇筑作业正在进行,要分4次浇筑,每次连续浇筑61小时,共浇筑混凝土16000立方米,工程部分两组昼夜跟班作业。

  那年铺前港的寒冬夜晚,比往年都要黑都要冷。浇筑作业时,阵阵寒风刮来,就像刀割,但再冷也不能退却。只见施工现场的四位技术人员,不约而同地将准备用于盖护承台的脏棉被披在身上,坚持战斗。红日冉冉升起时,浇筑顺利完成,大家高高举起棉被欢呼,那一刻我至今难忘。

  姚杰,1994年出生的湖北潜江青年,随大桥的施工而成长,25岁的他是二航局海文大桥项目经理部最年轻的中层干部,挑起了大桥建设的重担。

  建桥人随着海文大桥的成长而成长,25岁的姚杰已经成为二航局海文大桥项目工程部副部长。 张光煌摄

  李娜,一位美丽的湖北荆州姑娘,被工人戏称为“海文大桥建设工地的一枝花”。201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她,同年7月来到二航局海文大桥项目工程部当技术员,是工程部唯一的女性。现场工作又苦又累,但她偏偏爱上这一行。路基工程程序复杂,每一层碎石的厚度和压实度都要严格控制,每天她都顶着火辣太阳在工地上检查或在实验室一遍遍地进行实验,直到符合要求。

  一座雄伟壮观的跨海大桥,四年建成通车,打破多项中国之最,被人们称为“奇迹”。创造这“奇迹”离不开施工的机械化,这也是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1968年我参加过文昌竹崀公路桥的建设,这座长不足30米的小桥,当时施工现场人山人海,手抬肩挑,好不热闹!但我走进海文大桥工地时,却没见到当年熙熙攘攘的景象,更多的是机械在忙碌。

  海文大桥的主桥由41块钢箱梁构成,最大的一块长12米,宽37.3米,高3.3米,重246吨。最小的一块长5.8米,宽37.3米,高3.3米,重140吨。为了保持吊装时主塔持力的平衡,主塔两侧的钢箱梁必须同步吊装。

  吊装时,我亲眼看见两块各重246吨的钢箱梁,被两台桥面吊机轻轻一抓就起来!但你可知道,这里渗透着多少技术人员与工人的心血,钢箱梁吊装一次顺利时要一天一夜,有时要两天两夜才能完成。

  2018年8月17日主桥在吊装钢箱梁,两个各重246吨的钢箱梁,被吊机轻轻一抓就起来了。 张光煌摄

  一顶安全帽,一件反光衣,我珍藏至今。它们见证了建桥人对我的关爱,更见证了建桥零事故的由来。

  2018年11月3日大桥合龙那一天,省交建局张璐与二航局海文大桥项目经理部领导商量,为了保证我在工地拍照安全,将一顶安全帽送给我。自那以后,我每次进入建桥工地拍照总是戴着它。

  2019年3月28日上午,大桥刚通车不久,我正在路边拍摄,一辆轿车停在我身边,中咨集团海文大桥项目副指挥长张汉生从车上下来,关切地对我说:“老张,现在通车了,车来车往,拍照更要注意安全。”接着他打开车后厢,取出一件全新的反光衣给我穿上,“穿上显眼一点,安全”。

  洪焱松同志是个老安全员,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严与实”,工地上的安全帽、安全带、吊篮等,他总要亲自检查才放心。2018年中秋夜,我想拍摄月亮与大桥主塔相映的相片,为了确保安全,已下班在宿舍休息的他,又专程赶来陪我进入工地拍摄。安全员王世海,四海为家,2017年、2019年大年初一都坚守在工地上。2016年5月的一个深夜,工地搭栈桥时突然下起大雨,打起响雷,老王立即奔向栈桥工地,指挥吊车司机放下吊臂,避免吊车被大风推下海或遭雷击。

  偌大的一个跨海大桥工程,能实现零事故谈何容易,这正是他们从上到下一点一滴狠抓安全工作落实的结果。

  2019年新年,二航局海文大桥项目经理部书记李红星(左)与安全员洪焱松(中)在大桥施工现场研究安全工作。 张光煌摄

  最近两年的新年,我都在桥上拍照,目睹了工人们桥上午餐的情形。当后勤车送饭上桥时,大家都很高兴,劳累了大半天早已饿了,个个都吃得很香。看着寒风中就地坐着、站着吃盒饭的身影,我眼睛湿润了,是啊,从大的方面讲,他们是为国家为人民挥汗如雨,但就个人而言,何尝不是为了撑起一个小家?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背负全家的重托与希望,也许这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吧。

  2019年元旦,工人在大桥工地上的新年第一顿午餐 。 张光煌摄

  我们都有温馨的家,下班后可尽享天伦之乐,但建桥人却没有那么“美”了。他们长年累月工作在外地,没桥时来建桥,建好后收拾行囊又出发,有人一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不足半个月,他们深感欠父母、妻儿的太多了。

  有位建桥人,爱人在湖北宜昌,父母在宁夏银川。2019年2月1日他去武汉总公司开会,晚上赶回宜昌,2日带着爱人与两个孩子飞往银川,10日返回宜昌,11日回海文大桥工地,十天的休假时间,在天上飞来飞去,路费五千元多,路上约占了休假时间的一半。

  2017年中秋节,大桥工地依旧热火朝天。休息时,一位壮实高大的电焊师傅向家乡方向的天空遥望着,眼光里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一幕我至今难忘。中秋佳节又至,我也祝愿当年海文大桥的各位建设者们,阖家团圆,和和美美。

  2017年中秋节,一位壮实高大的工人师傅在工作之余遥望家乡的天空,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张光煌摄

  海文大桥经过四年建设通车,期间不知有多少人为其甘心奉献。 张光煌摄

  讲述人:张光煌(网友“梦桥真”)

  讲述时间:2019年9月13日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章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