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拍照不能比剪刀手?让技术“向善”需要做什么

  拍照比个V,竟有泄密风险?

  正在进行的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中,有专家科普说,在距离单反相机1.5米范围内拍摄的“剪刀手”照片,通过AI软件放大处理,可以完整还原出被摄者指纹信息并制成指纹膜,手机、考勤机、家用指纹锁等都有被破解的风险。

微信图片_20190917114300.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技术应该向善不作恶】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言论惊觉网友的同时,也遭到不少人的反驳。有人说,在无美颜不自拍的时代,拍照软件可以完美地“磨平”指纹,无需过分担心;也有人说,拍照取指纹要在非常苛刻的条件下进行,所谓破解言过其实了;还有人反问,真有心获取指纹的话,从水杯上不是更容易?从实际情况来看,指纹认证不是简单地对比图片,而需提取综合特征,进行交叉印证等,因此还真没那么容易破解。但也必须指出,对一些简单的识别系统,从“剪刀手”切入是完全可行的,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它有可能骗过更精妙的识别系统。所以,有关专家表达的这份隐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夸夸其谈,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电子行业曾提出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技术进步的速度会超越人的想象。现在,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医疗、制药和遗传学等行业都出现了类似的摩尔定律,这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无疑也隐藏着许多风险。最典型的就是前不久引起刷屏的ZAO软件,网友上传一张照片,它就可以生成换脸视频,彼时就有许多学者担忧,一旦该技术被别有用心者用于非法渠道,可能造成大面积个人隐私泄露、资金及其他权益受损。现在,从语音识别到人脸识别,再到变脸软件、指纹获取,AI似乎很快就能“万物皆可识”。人们为此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必须严肃自省,我们认清其中风险了吗?做好准备了吗?

  今天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技术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但也绝对不是中立的,关键看掌握在谁手里。这几乎是个被人说烂的道理,但放眼现实生活,有多少科技公司敢于直面自己的责任?据笔者所观察到的,我们之间的许多人特别迷恋“风口”,满口都是大数据、基因工程、共享经济等新概念,然而,有多少人愿意指出,大数据的另一面是隐私攫取,基因工程的外衣下有人编辑婴儿,共享经济的繁荣后是一地鸡毛?与此相对应的是,许多人根本没有改变世界的理想,有的只是“捞一把”的心理,有的只是“赚快钱”的意图。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端好态度,不只是审慎包容,更要建章立制,对技术之恶提前预判、严防死守。

  技术应该向“善”。一张“剪刀手”照片,也能引发人们的担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阴暗面,总有人费尽心思去利用技术搞诈骗、钻漏洞。针对类似的非法行为,相关部门首先要联合各大互联网平台,形成对此类信息的联动监管机制,查控是谁在发布需求,是谁在贩卖设备。其次,也要督促企业在安全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及时发出相关警示信息,不断修补技术漏洞,而不是总是自吹自擂,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南方日报 王庆峰)

  【隐私保护从"剪刀手"开始】

  “剪刀手”让人瑟瑟发抖,隐私保护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的细枝末节。网络智能时代大潮中,随便一款App,经常向用户索要访问通讯录、读取短信与获取地理位置等权限,超范围收集、强制授权与过度索取越来越普遍。消费者往往要在“给”与“不给”之间做出选择,要么无条件让渡自己的隐私权,要么牺牲掉获取便利服务的机会。

  隐私泄露的广度和深度,引发越来越多人的焦虑和警觉。人们一边沉溺于高科技制造出的无处不在的便利,另一边才发现被支配的恐惧早就无处不在。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企业多选择在高效与便捷的赛道驰骋,抢食产业竞争和业态搭建的利益蛋糕。当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中期,技术壁垒被逐一打破,也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围栏。技术升级带来的新挑战,不仅要在原有生态给用户提供便利服务,还不能轻易忽略用户隐私保护,必须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机制。

  对于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自诞生之日就备受争议。在欧美,这项技术正面临着来自立法者严格的考问。以Facebook、谷歌为代表的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都因为隐私泄露被舆论口诛笔伐。大公司有理由认为新技术不应该因为滥用嫌疑被扼杀,但却理性地达成了一个共识:制定相关合乎道德法律的指导方针,要跑在真正能使用这项技术之前。

  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是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讨伐一家公司和警惕一种行为永远解决不了问题。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规范,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自觉。

  掌握不好尺度,拿捏不好分寸,保护和侵犯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因此规范个人信息搜集行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对个人信息搜集行为合法与非法边界的认定,有效边界既会影响监管实践,也会影响司法实践。需要企业、用户、主管监管部门、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方介入,在“安全”与“不安全”之间构建多维的防火墙。(北京商报 陶凤)

timg.gif

拍照爱比“剪刀手”的你怕了吗?

  来源:南方日报、北京商报(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