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触目所及都是高楼大厦,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大餐,逛街购物在家门口就能完成,这就是现在的海口玉沙村。我从没想过,它能从原来的滨海渔村变身“城市RBD”(旅游商业区)。如今,玉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作为一名老玉沙人,现在我想和大家聊聊曾经的玉沙往事。
2014年,玉沙村全貌。张茂 摄
据史载,玉沙村始于明代,村前沙滩绵延,因其沙如玉,故得名“玉沙村”。我们的祖先是明朝时从福建迁徙而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时。我听老一辈的人说,符氏最早是从福建迁徙到文昌,再从文昌搬到海口,最后定居在玉沙。
60年前,我还是一名6岁的孩子,在我的记忆中,玉沙村是一个小渔村,濒临大海。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去海边捡贝壳,再大一点时候,就会去海里捉鱼。那个年代,玉沙村村民除了靠捕鱼为生外,还有制盐。
1975年的玉沙村。南海网记者 陈望 翻拍
玉沙村村民的制盐方法有两种,一是煮盐,俗称“熟盐”;二是晒盐,即是“生盐”。玉沙村先人的制盐技术独特、工艺独到,他们所煮制的盐在琼州尤其是府海地区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大批人员涌入海南,海口地区的住宿十分紧张。据统计,玉沙村95%以上农户家庭都有闲置房屋出租,那个时候,玉沙村里约有上万外来人口暂时居住,村民的收入也增长了。除了集体收入按劳分配外,大部分村民都有房屋租金补贴收家用。
1992年的玉沙村全貌。南海网记者 陈望 翻拍
当时的玉沙村,村头巷尾人群涌动,每天约有六七万人在玉沙村里出没,热闹极了。这些人中,有开设饮食业的夫妻,有经营鞋摊的兄弟档,也有做各种小买卖的小店铺老板。
我曾做过水利建设兵团的后勤工作,对市场商潮的走向以及长线经营都有研究,尤其在如何把生意搞活上匠心独运。在玉沙村村民中,我抢先实现了“五个最早”:最早拥有自行车、最早置办家用缝纫机、最早拥有录音机、最早拥有电视机、最早购买运输汽车。这都是托了玉沙村熙熙攘攘人流的福,人气旺了生意自然好做。
2006年,鸟瞰海口玉沙村原貌。张茂 摄
到2006年的时候,玉沙村已经成为海口最大的“城中村”,面积达39公顷,有1000多户、 2500多人,其中有原村民约640户、1800多人,外来购地建房的约430多户、700多人。
与其他城市的城中村一样,玉沙村居民楼矮小凌乱,进入21世纪后,本地人即使自己盖好的房子,很多不愿意继续在这里居住了,他们靠出租铺面和住房维持生计,外来人口成了这里最活跃的居民。
2006年,海口市玉沙村原貌,当时它是海口最大的“城中村”。张茂 摄
百余家小店铺依着一条名叫二横路的商业街来建,浙江人开皮鞋店、福建人开茶叶店、江西人开影宫、四川人开火锅店……街上的小店很多是以店老板的籍贯来命名,便成了这里一大特色 。这里的消费水平并不高,理发店、小餐馆、饮食、裁衣、开快餐店、修车铺、小卖部……小生意维持着平凡百姓的柴米油盐。
由于缺乏规划,玉沙村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建筑物间距过小、村中道路偏窄、夜间照明度不够、无消防通道、排水系统不畅等。2007年的时候,海口市终于下定决心,要举全市之力、整合全市资源来改造玉沙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动摇。
2007年,海口玉沙村拆迁现场。张茂 摄
拆迁改造刚启动时,确实有很多村民不理解,也有抵触情绪。我是一名党员,也是玉沙村的“大户人家”,要发挥带头作用,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配合政府工作。经过多方努力,2007年11月17日,玉沙村拆迁工作正式启动;至2008年1月10日,总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的旧民房基本拆迁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了4个多月,前后仅仅用了50余天,为海口市旧城改造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玉沙模式”。
其实,对于很多老玉沙村人来说,他们在意的不仅是改造后有没有房子住,更重要的是生活来源,大家担心房屋拆了租金来源就断了。玉沙村村民原来的收入以出租房屋为主,改造后按照人均40平方米的标准分房,村里还给我们分了人均18平方米的铺面。如今,不仅大家居住条件改善了,收入也多了。据我了解,村里的集体收入,改造前是年人均6000元,改造后年人均12000元,翻了一倍。
2012年,拆迁建成后的玉沙村。张茂 摄
新旧玉沙村相比,简直是天差地远。村民们都说有三大显著不同之处:一是新居整洁有序,旧村子建筑杂乱无章;二是新居清洁卫生,旧村子脏乱横生;三是新居安全稳定,旧村子治安差。
如今,两千多位原玉沙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家,玉沙村已经变成京华城,环境变好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好了。大家都觉得,能够从那么破旧的房子里搬出来,住进这么高档的小区,而且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作为老玉沙人,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2015年,玉沙村居民悠闲生活。张茂 摄
讲述人:符地明(玉沙村66岁老村民)
讲述时间:2019年9月17日
南海网记者 陈望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