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儋州调声传承人唐宝山:盼调声唱入课堂唱上春晚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我今年70岁了,从十六七岁开始唱山歌、唱调声,许多人都叫我“儋州山歌歌王”、“海南赵本山”,其实我真不敢当,儋州人人都是民歌手,山山水水都是歌台,民间调声、山歌能人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一直觉得,我只是在传唱儋州文化,是一个儋州文化的传承人。

  2014年11月,唐宝山(右)到儋州军屯老年活动中心传授指导调声排练。讲述人供图

  调声是流传于儋州地区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传统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调声的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中国民间文化优秀遗产。我出生在儋州三都镇农村,那里是调声流传最为久远的地区,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对调声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6年12月31日,跨城联动徒步迎新活动儋州站,调声表演为活动预热。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 摄

  20世纪70年代,儋州调声、山歌逐渐兴起,调声是男女列队成两排,互相对唱,动作方便、简单,又有日常行为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山歌则是男女一对一对唱。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了儋州调声、山歌的创作和编剧工作。1976年,我在儋州北部大寨办山歌队任总编导期间,编写山歌2000多首,在当地巡回演出160多场,受到群众欢迎,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130多面。

  20世纪80年代,我用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宝山歌剧团”,一共12个人,我们想用山歌演戏,就是俗称的儋州山歌剧,主要是在山歌对唱的基础上融入故事情节,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给人们。

唐宝山(左)在表演山歌剧。讲述人供图

  刚开始组团的时候,我的家人反对,演员的家人阻拦,也没有资金,我只能耐心地做说服工作,并从农行贷款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山歌剧《观音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演出首站一唱成名。之后的《秦香莲》在儋州城乡演出也引起轰动。从此,各个村庄都来找我们包场演出,结婚、祝寿、搬迁、子女上大学等喜庆之日,如果能请到宝山歌剧团来演出调声、山歌,那是要吸引很多乡亲朋友前来助兴的。

  那个年头,没有电影院,很多村都有露天戏台(舞台),我们就用两部拖拉机拉着道具和山歌演员们到村里表演。那时很多村民都在家务农,外出打工的并没有多少,所以每一场演出,观众都有2000人以上,周边村庄的村民都来了,非常热闹。

  2004年,唐宝山到儋州光村镇屯积村表演山歌戏,宣传法律知识。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 翻拍

  当时,农村用电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遭遇停电中断演出也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我们在谭龙村演出,戏刚过半就停电了,本想改天再演,结果观众看戏心切,立即回家拿出平常下海捕捞鱼虾的火把,让年轻人站在舞台的四周,轮流撑起火把为演出照明,演出结束后,观众还点燃了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祝贺演出成功,他们爱戏、盼戏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白天,我们的女演员就主动给五保户挑水洗衣服,每到一个村演出,演员们吃的大米几乎都是群众无偿赞助的,离开村的那一天,村里总要杀猪宰羊,设宴欢送。后来,我们还到三亚、白沙、昌江等地演出,每次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我创作儋州山歌剧有一个诀窍,那就是把自己最熟悉的故乡人物、新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放进作品里,平常就要留心观察生活,知道乡亲们爱看些什么,知道哪些唱词能让人笑破肚皮,哪些唱词能让观众眼含泪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宝山歌剧团开始协助政府部门,进行各种宣传、发动工作。我把政府政策融入山歌里,到演出时候就唱出来,从计划生育、司法宣传到税法宣传再到市政府的中心工作。2006年,我们就编排了搬迁山歌、调声《建设美好家园》,在洋浦地区巡回演出30多场,感染群众,推动了洋浦搬迁工作。这些年来,我写下的山歌不少于1000首,出演了十几部山歌剧,其中《儋州好》《泥水工》等歌曲传唱度很高。

  2001年到2003年期间,唐宝山到儋州木棠镇松林区进行山歌调声表演,为当地政府宣传司法、政策等内容。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 翻拍

  现在随着网络发展,儋州调声、山歌开始在网上传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不少外地观众和年轻观众会疑惑,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各自的看点又在哪里?

  我认为,调声和山歌几乎是同时存在的,调声主要是儋州人民闲暇之余的娱乐节目,它的表演人数不受限制,有十几人、有几百人、也有万人调声,今年中秋节期间,儋州举办千人调声表演,不同的调声队伍在一起表演,场面非常壮观,这也是调声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一种体现;服饰没有太多讲究,整齐划一就好,个性化也被接纳。调声表演时,主要是用虚拟的动作来表现拉网、点播、插秧、收割、耙田、射猎、踩水车、占卜问道等;动作和体式很简单,男女站成两排,两脚自然叉开或呈弓步,小手指勾小手指,随着调声的节拍开始前后左右地摇动起来,腰姿也轻晃起来。

  2016年4月,儋州东成镇新坊村文化广场举行“一创五建”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图为调声表演。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 摄

  调声节奏感强,旋律多,山歌本身节奏不明显,它的尾声、中间音可以随个人的爱好拉长或拉短;调声可以填词,山歌不可以填词;山歌的唱调主要有狄青调、五湖调、平调以及状文调,调声的唱腔主要有北岸腔、水南腔、珠碧江腔、五湖腔和混腔。

  调声随着时代的变化融入不同的时代文化。一般调声的时候,动作幅度就大一点,粗犷一点,表达激情,动作放慢一点、温柔一点则是相对表现为内敛。以前在农村的时候,有很多男女就是因为调声结识,最后成为夫妻的。

  很多外地观众可能还会觉得奇怪,同一首调声曲大家可以不厌其烦地唱几个小时,调声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呢?其实调声有着比赛的性质,比气氛、比动作、比表情、比歌才、比神气、比潜能……慢慢地较劲,谁也不甘示弱。

  几十年来,儋州的自然村我几乎都走遍了,去演出、去唱山歌,我现在也把调声融入山歌里面,在文化下乡演出的时候体现出来。现在我年纪大了,但对山歌调声的热情丝毫不减。

  2017年4月,唐宝山导演的大型山歌剧《东坡儋州情》火爆儋州,唐宝山在剧中饰演苏东坡。讲述人供图

  我深深地热爱着调声、热爱着山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有什么理由去拒绝,不去传承呢?我认为要不断推出调声珍品,在创作上不光用儋州方言创作,也可以用普通话和英语创作,我也希望能到校园去讲授调声校本课,让调声唱进校园去,唱给更多的年轻人和学生听。

  我一直有个梦,梦想儋州调声走红CCTV春晚舞台,梦想儋州调声能像粤语歌曲、闽南语歌曲一样流行华语乐坛。

  讲述人:唐宝山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儋州调声的代表性传承人)

  讲述时间:2019年9月20日

  南海网记者 李绍远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邓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