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 “夹缝”中的超龄农民工,该如何生活?

  “他年过七十,满口不剩几颗牙,也不安装假牙,吃顿饭得半天时间,头发也没多少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出来的钱都给家里。”这是一个项目工地上的农民工王某的真实写照。

下载.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有些工地上的超龄农民工估计得占到一半以上。现在到哪找年轻工人?工地上也不想使用这么多的‘老人’,是没有办法。”对于工地上存在不少超龄农民工(超过退休年龄)的现象,长年在建筑业做工程承包商的邹奎(化名)感叹说。

  9月26日《工人日报》刊发题为《活在“夹缝”中的超龄农民工》的报道,关注了超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确,在老龄化社会到来及劳动力相对短缺等背景下,近年来,建筑行业、环卫、保安、家政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不少超龄农民工,给现行的工伤、养老保险等制度提出新课题。

u=2144819198,11080214&fm=11&gp=0.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夹缝”中的超龄农民工,该如何生活?】

  迫于生活需要,不少上了年纪原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仍不得不外出务工;还有一些农村老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仍然留在务工队伍中,他们为城市建设、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相对于这一新兴劳动群体的涌现,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一定的缺口。

  事实上,这一缺口在法律依据层面上是不存在的。“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是宪法的明确规定,这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社会保障提供了根本法依据。社会保险法第95条明确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8、29条也规定了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不分城市农村,国家有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的义务。也就是说,针对60岁以上老人,社会保险法制已经实现了覆盖。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劳动者在60岁以上仍然继续工作这种情况,此前未被在制度层面重点关注。因此,在落实法律的具体制度方面,60周岁几乎成了切割不同层面社会保障的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是退休年龄的设计。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实行退休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中,60周岁是上限,特殊工种退休时间要更早一些。

  另一方面是劳动关系的终结。2016年人社部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419号建议的回复》中认定,只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使再继续工作也不再形成劳动关系,只能是劳务关系。而劳动关系的建立是用人单位为个人缴纳社会保险的前提。

  另外,在农村养老保险已经覆盖并落实的区域,养老金的领取也是从60岁开始。

  因此,现实中超龄农民工社会保险缺口的补位,就涉及到超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确定,还关系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落实,同时需要单独对工伤保险、医疗保险进行考量。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来看,超龄农民工出现,还与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的落实有关,需要统筹综合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鉴于超龄农民工社会保险缺口并非偶然的、个体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能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开展专题研究。在制度推出之前,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积极借助保险机构等渠道来尽量缓解超龄农民工困境。(检察日报 王心禾)

  【读懂超龄农民工的无奈与坚强】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所在的高校进行雨污分流工程,校园里出现了不少农民工,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不少超龄农民工。超龄农民工外出务工并非“闲不住”,而是因为“不能闲”,具有“不得不如此”的无奈与艰辛——不论是攒钱解决自己的养老和医疗问题,还是帮扶子女,都驱使着这些原本应该“闲下来”的老人们继续辛苦劳作。

  超龄农民工的“老有所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养育儿女、赡养老人、供孩子读书、帮助孩子盖楼房买车、帮助孩子成家立业、隔代养育孙辈,当这些农民工完成了“人生任务”,钱袋子已经被掏空甚至还有不少债务,大都缺乏财富积累。为了不拖累子女也为了给自己多积攒一些财富,不少农民工坚持“干到干不动为止”。

  许多“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条件艰苦、劳动强度高的第二产业或者低端服务业,造成了结构性的“用工荒”,这些缺乏吸引力的工作,给超龄农民工提供了机会。由于缺乏一技之长,身体机能和劳动能力又下降,不少超龄农民工都干着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保障少的工作。

  能干一天是一天,能多挣一点是一点,“不能闲”背后的超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不能被忽略和漠视。解决欠薪和讨薪难题,健全劳动保护、降低安全风险、增加劳动收入,改善超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除了他们的“自我救赎”,也同样离不开公共部门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

  有学者指出,超龄农民工已不太可能依靠回家种地来解决自己的养老和医疗等问题,他们必须通过其他办法养家糊口。读懂超龄农民工“不能闲”的无奈与坚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超龄农民工的爱与痛。看到超龄农民工的背影,听到他们的叹息,想方设法让回到乡村的他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依”,需要公共部门、市场和社会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需要多方合力。(北京青年报 杨朝清)

  【让“超龄农民工”有被兜底的安全感】

  “超龄农民工”其生存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都值得社会高度关注,值得相关部门思考并出台相应政策进行兜底。从风华正茂到头发花白,中老年农民工只身或举家投身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然而,囿于这一群体文化水平程度不高,当初入城时大多从事的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和建筑等苦力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体力的下降,目前滞留在城市里的他们只能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状况的艰辛已经是有目共睹。

  叶落终要归根!尽管许多高龄农民工陷入了“回与不回”的矛盾纠结之中,但从他们内心的渴求而言,家还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向往,但一方面,这些超龄农民工社保参与度低、对下一代家庭养老能力的担忧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因为他们长期在异乡的城市打拼,虽然在城市一直被“边缘化”,但他们大半辈子都融入了城市,倏然之间回到乡村,一时间很难适应;第三,因为没有社保等,他们即便回去也没有能力养活自己,怕拖累子女的想法更让他们始终产生了“攒够养老钱再回家”的无奈。

  “去”要体体面面,“留”要安安稳稳,不管高龄农民工是回到家乡,还是继续留在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各级政府都要对这一庞大的群体进行特别关注

  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政策统一农民工养老制度,尽可能保证所有超龄农民工能够加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立个人账户;另外,还要抓紧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加、结算、转移支付平台,把超龄农民工可能分散于多地的个人养老账户资金全部激活,以消除老龄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其次,对于继续留守在城市的超龄农民工,劳动保障部门应该为其量身定制技能培训课程,让他们在老了之后仍然“一技在身”,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此外,超龄农民工接受了城市生活理念,在思想和见识上相对开放一些,因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基层政府应该接纳他们,引导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或者公共事务管理,让他们离开了城市依然“动力十足”。(山东商报 樊树林)

timg.jpg

  超龄农民工权益保障亟待完善

  来源:检察日报、北京青年报、山东商报(略有删节)

原标题:最热评丨“夹缝”中的超龄农民工,该如何生活?

责任编辑:吴婵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