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革命老战士王召书。南海网记者 李庆芳 摄
刚接到采访海南岛第一面五星红旗如何升起的选题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
历史的话题或许会很精彩,但更多的是严肃,尤其是在现有资料不齐全、亲历者大多已去世、健在老兵沟通存障碍的情况下,要想既精彩又准确地再现那段尘封已久的故事,对于我而言是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不过,我并没有因此退缩,在这次完全不一样的采访中,我和同事们探寻到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遇见了一群可爱的人。
琼崖革命老战士王国文。南海网记者 李庆芳 摄
像一个拼图游戏
说起来,这次采访就像一个拼图游戏。史实资料中关于海南岛第一面五星红旗的记录仅有一段百余字的简介,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些亲历者、见证者、知情者,通过他们的回忆与讲述去还原更多的细节和精彩。
在多方努力和帮助下,我们幸运地找到了五指山市两名健在的琼崖革命老战士王召书、王国文,他俩一个89岁,一个91岁。比起年事已高,更让我担心的是沟通的障碍。
我是一个四川人,虽然在海南生活工作了8年多时间,但对海南话几乎一窍不通,更何况在前期踩点中了解到王国文老人只能说黎族方言,我们只有依靠当地干部去翻译提问与解答,这就很容易导致信息遗漏或失真,进而影响整件事情的准确性。
为了确保采访顺利进行,我们提前邀请了五指山市毛阳镇民政办的两名干部王大平、王子丹,他们一是懂黎族方言,二是由于工作缘故,此前和两位老人打过交道。同时,我们也计划邀请老人的家属在场,请他们互相沟通、互相求证,尽可能保证采访内容真实、准确、客观。
琼崖革命老战士王禄贵写的回忆录。家属供图
年轻的模样
9月27日上午,一切准备妥当,我们前往王召书老人家中采访。看见老人再次穿上那身绿色军装、拄着拐杖一步步缓缓向我们走来时,我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是一件多么珍贵、多么有意义的事。
王召书老人能说普通话,在随后的采访中,这名琼崖革命老战士向我们讲述了海南岛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的诸多细节,恰好与前期搜集到的史实资料能够互相印证、补充。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王召书老人每次面对镜头时,总会先整理整理头上的那顶军帽,这一点,在王国文老人身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王国文老人比王召书老人大两岁,身体状况比不上王召书老人。可是当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这名91岁老兵的思绪却非常清晰,诉说欲望非常强烈。他告诉我们,当时从前线回到根据地花了三天时间,并准确地讲出了每天晚上部队休整的地方。讲到动情之处,他还会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去形容,即便听不懂黎族方言的我,也被老人的神情深深感染。尤其是当老人用苍老的嗓音大声喊出当年的誓词时,我仿佛来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现场,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群不忘初心、始终为人民而战的琼崖战士,眼中不觉有些湿润。
采访结束拍合影时,大家被王召书老人如孩子般可爱的笑声逗乐了。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摄
每采访完一位老战士,我们都会一起合影。在和王召书老人合影时,老人有些拘谨,表情比较严肃,其他人也只是咧开嘴角并没有笑出声来。这时,有人突然用黎族方言说了句“笑”,王召书老人紧接着就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也被这孩子般可爱的笑声逗乐了,一个个眯着眼睛、开怀大笑的瞬间被我快速拍了下来。
除了这两位老人外,在这次采访中我还遇到了很多可爱的人。他们中有深夜加油鼓劲、提供思路的单位领导,有专业、敬业的同事周静泊、李庆芳、陈廷程,有认真充当翻译的王大平、王子丹,有大半夜穿着一双拖鞋去办公室帮忙查找资料的五指山市史志中心副主任王能,有通过电话、微信给予专业意见的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宣教处处长颜书明,有及时提供各种信息的五指山市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管理中心主任何辉,还有那一位位穿着红色衣服、前来五指山寻访先辈足迹的革命后代,是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将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故事记录好、讲述好,传得更远,传得更广。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五指山9月29日讯 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相关链接>>>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