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我叫张籍香,今年87岁,退休前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研究员,任科研办公室主任。
我出生在广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位于广州的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1958年3月份,我被派往研究所位于海南万宁兴隆的试验站工作,这辈子再没离开过。
白手起家 建起兴隆试验站
那时候的万宁兴隆镇,偏僻落后,杂草丛生,热带病盛行,疟疾更是高发病,海南人常说:“兴隆陵水,有命去没命回。”说的就是疟疾。为此,国家曾在万宁兴隆设立新中国第一个疟疾教育及防治基地。
1951年春夏之交,一批批马来西亚华侨回到祖国,国家特意建起了兴隆华侨农场安置他们。归国华侨虽然带回热带作物种子,但是缺乏种植技术,生活过得艰难。
大约在1955年,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何康到兴隆考察后,决定助力华侨农场,提高种植技术,发展热作产业,改变落后的生产局面。
1965年,张籍香(前排左五)参加生物训练班后与同学们在院大楼前合影。她身后戴眼镜者,就是“两院”首任院长何康同志。讲述者供图
建站的地点是何康所长定下来的,就在当时兴隆唯一一条公路的入口处,兴隆华侨农场给予极大的支持,划了大约500亩土地,作为建设用地。
1957年,兴隆试验站成立了,9名科研人员和10多名工人奉何康之命来到了兴隆,白手起家开始创业。
当时划归兴隆试验站的500亩土地上,生长着归侨们来到兴隆后种植的香茅,茅草长得有一人多高,很少有树木。科研人员和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每天起早摸黑砍茅草,砍下来的茅草作为青肥,然后再把茅草根清除掉,整理土地,建设咖啡、胡椒等热带作物基地。
与海口、定安等地相比,兴隆地区要热得多,在地里劳作时会碰到毒蛇与蜈蚣,四肢会被茅草割伤,汗水浸过,又痒又疼,很快大家就被晒得黑黑瘦瘦的,与当地农民没有什么分别。
我生长在书香门第,没干过体力活,时间一长,手上都是泡。为了让新育的种苗生长得更好,全所的科研人员晚上还和工人一起到太阳河边挑沉积土,这些土很肥沃,可以当肥料用。当时年轻,真不知道累,白天一碗稀饭两个馒头,晚上打着火把去担肥,一路还唱着歌回来。
刚工作时,张籍香(左一)与同事们在福山咖啡园王牌树前合影。讲述者供图
基建工作完成后,试验站的科研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并确定了建所以来的首批科研课题——一种咖啡的生物学习性观察和中粒种咖啡单干修剪试验。
然而,正当试验站全员投入科研与生产时,由于特殊原因,很多科研工作停了下来。兴隆试验站被撤销、重建、归部队建制、再重建……1974年,在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的关怀下,兴隆试验站重回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科研工作得以恢复。
解决香兰草人工授粉难题
兴隆站的四大热带香料作物是咖啡、胡椒、可可与香草兰。我是研究胡椒与咖啡的,这两个项目是最早的科研项目,而对“食用香料之王”香草兰的研究,所里从1983年才开始。
香草兰是一种热带名贵香料作物,原产墨西哥。它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烟、酒和高档化妆品。试验站刚建立不久,它就被引种,由于当时国内关于香草兰的研究资料非常少,以致它在植物园里自生自灭,少人问津。1983年,受国家轻工业部委托,我们站开始研究香草兰。
1984年,在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当时的院长黄宗道院士巧妙地使用了激将法,让一个年轻人自告奋勇到站里来工作,并加入到了香草兰研究课题组,他叫王庆煌。
为了解决香草兰人工授粉这一难题,1986年到1988年的每个授粉季节,王庆煌都抱着被子住到香草兰种植基地,不分白天黑夜,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香草兰的开花情况。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他终于掌握了香草兰的最佳授粉时间,首次发明了香草兰人工授粉“指压签拨法”,还首创高温发酵生香法,填补了国内工厂化加工香草兰的空白,为我国香草兰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示范经验。
我们所对香草兰的研究,获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就有30多项,涉及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每年能为农民创造6亿多元的收入。
搞科研的人,也发展起旅游业
1985年之后,所里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对外联营办厂,加工咖啡,建饮料厂,以科技指导开发,以开发促进科研,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香饮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记得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试验站雄心勃勃想大展拳脚之际,连续几年的台风灾害,不仅使胡椒受灾严重,还导致病害流行,胡椒明显减产,加上农产品价格偏低,致使全站经济收入大跌。试验站全年总超支16.44万元。
1991年,上级任命年仅28岁的王庆煌担任副站长并主持全面工作,他放弃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走马上任了。他组织能力强,脑子很灵活,那时候,兴隆迅速建起了几十家酒店宾馆,在这种新形势下,王庆煌抓住了机遇,提出开门办旅游,搞创收。
1993年,试验站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胡椒的丰产栽培成为院里的重要科研成果。兴隆与万宁的不少年轻人成为胡椒种植专业户,盖起了“胡椒楼”。
我是1995年退休的,退休后依然在院里工作。那时候,我们科研单位种的东西,是不让人参观的。我刚退休那会儿,所里正筹备把我们的科研基地办成一个兴隆热带植物园,并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我们的植物园是1997年正式营业的。
这一招,其实是香饮所对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经营,正式将“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植物园的建立”作为科研项目立项,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兴隆热带植物园园区42公顷的规划建设、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特色产品研发生产、观赏旅游项目开发、园区运营和管理模式的建立,创建了一座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的热带农业科技旅游综合型热带植物园。
虽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积累,我们有了丰富的热带特色植物资源,但是,几十年搞科研的人来发展旅游,谈何容易。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科研人员没有开发相关产业的经验,资金严重缺乏。然而,香饮所创建之初的老传统被完整地继承发扬:园区道路不顺畅,职工自己修;没有停车场,职工自己建;热带植物布局不合理,职工自己调整。
在兴隆试验站为职工们建的第一批宿舍前,张籍香(右)与同事合影留念。讲述者供图
现在,游客看到的兴隆热带植物园的道路、风光优美的生态湖、弯弯曲曲的小溪、游客接待中心,都是香饮所干部职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点点建设起来的。
发展旅游业,全所干部职工业余时间都来参加义务劳动。没有道路,捡石头来修,每名在职职工修6米,退休职工修3米;草坪自己铺自己维护;《光明日报》曾经报道过我们所干部职工争先恐后修路的场景:1998年的一个星期六,省旅游局局长到香饮所,一进门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百十来位研究人员捋袖子挽裤腿,太阳底下人人戴着大草帽,蹲在地上码砖抹地面。
1997年,兴隆热带植物园接待游客11万人次,第二年就增长了3倍多,接待游客35.1万人次。那几年,到植物园参观的游客年年增长,香饮所的发展势头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搞旅游,要为顾客服务,人家来了,要把植物园讲给大家听。我退休后,专门负责编写植物解说资料,负责培训讲解员,从1998年一直干到2008年。植物园刚开业时有1000多种植物,现在有3000多种了。
张籍香对兴隆热带植物园中的热带作物非常熟悉,解说词张口就来。南海网首席记者 康景林 摄
刚退休那些年,我与同事们每年春节都义务为植物园工作,我总在行李寄存处帮忙,经常一工作就是一整天。现在,所里的干部职工春节期间也从不放假,都在植物园里工作。
海南70年发生的变化不敢想象,香饮所的变化不敢想象,我们真正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白手起家走到今天的。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有发愤图强的全所职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科研事业,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讲述人:张籍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现已退休)
讲述时间:2019年10月1日
南海网首席记者 康景林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