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琼中:党建引领“群雁飞” 乡村振兴焕生机

  琼中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党建引领“群雁飞” 乡村振兴焕生机

  琼中什寒村新貌。 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通讯员 王洁

  10月9日一大早,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南什村百香果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来回穿梭于整齐排列的藤架间,手脚麻利地施肥除草。“百香果种植是短平快产业,今年年底就能迎来第一波丰收期。”村民许明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自从帮扶干部解决了资金、种苗、技术和销路问题,他们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一门心思全扑在了百香果基地里。

  不仅是许明华,越来越多的琼中人深刻感受到,党员干部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

  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近年来琼中通过实施“联心富民”工程,全面打造“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建设网格式村级便民服务站,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精准帮扶、发展产业、连心服务中唱主角、当先锋,有效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琼中营根镇朝参村得益于整村推进政策,村庄变得越来越漂亮。 通讯员 林学健 摄

  筑牢“桥头堡”,服务群众“零距离”

  巡查村里有无异常情况、采集村里人口基础信息变化情况、查找网格内是否出现安全隐患……每天8时许,上安乡上安社区网格员陈丽君都会准时出现在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每天入户走访至少两趟,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这让她对上安社区的大事小事几乎了如指掌。

  “辖区内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我就会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向乡里领导汇报。”陈丽君向海南日报记者展示,通过手机里安装的一款党组织服务管理综合平台——“社区e通”软件,她可以随时随地将网格区域内居民的诉求与需求传送至乡里的党组织,及时为居民提供服务并解决难题。

  不久前,有辖区居民反映,从乡里开往县城的班车票价过高。获悉这一情况后,陈丽君迅速联系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很快将票价从10元/人调整至8元/人。

  类似的故事,在琼中的黎村苗寨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根据各乡镇区域户籍及人口数量,琼中将全县划分为148个网格,一格至少一“管家”,形成服务“零距离”和便民“零障碍”的新机制。

  可基层工作繁琐复杂,尤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的当下,如何确保责任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的模式,琼中延伸“政府政务中心”的理念,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民政、小额贷款、计生、新农保、综治等功能全部搬进村委会办公室,同时增设党务信息、旅游信息等多方面咨询服务,打造出一批“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

  基层党组织有了“前哨堡垒”,很快释放出服务一线的“红色”活力。

  “我们推行‘县领导驻点、乡镇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四级联动帮扶,选派了多批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联心富民’‘四联三问’‘联村帮扶’‘第一书记’培养等工作,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在琼中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政法委书记栗太强看来,一分部署后的九分落实,靠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而基层党建责任网的编织,正不断延伸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触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琼中红毛镇合老村进行旅游化改造,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李幸璜 摄

  育好“领头雁”,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都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放在农村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可如果车头没有“燃料”,这车还怎么开?受山高路远的自然条件制约,什运乡什统村村民经济收入长期依靠橡胶、水稻等,是个集体经济薄弱的典型“空壳村”。

  村里的“钱袋子”干干瘪瘪,不仅让党员干部办事难、难办事,村民们的日子更是没有奔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想群众发展产业有动力,我们必须当好榜样。”为解决村集体及村民经济收入单一的瓶颈,什统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龙带着村“两委”多方调研学习,探索符合该村经济发展的路子,最终于2017年先后启动淡水鱼虾养殖、蛋鸡林下养殖、养牛、养蜂等村集体经济项目。

  不到一年时间,什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先不足5000元的土地租金,发展至2018年实现增收4万余元。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参与积极性,王建龙还主动带领村“两委”成员到延安、贵州等地参加培训,加强村小组长脱贫政策知识学习,按期组织党员参加“三会一课”及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提高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

  党员干部弯下腰来、俯下身来,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思路也愈发明晰。“现在咱们村是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王建龙介绍,2018年,什统村人均收入达9000余元,全部摘下贫困帽。

  雁阵高飞,功在头雁。迎着群众期待的目光,在琼中,如今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王建龙这样的“领头雁”。

  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琼中通过“领头雁”工程共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283名,表彰“创业致富示范基地”10个,党员“领头雁”先进典型50人。通过遴选培养、政策扶持、举办培训、授牌表彰等措施,琼中力争实现村村都有“领头雁”,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长久脱贫。

  琼中帮扶干部下村了解基层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林学健 黄祥缨 摄

  培养“主人翁”,党建引领村民自治

  民族风情浓郁的新式民居沿着村道一溜排开,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归置得整整齐齐,偶遇一簇簇三角梅、百香果长势喜人……10月9日上午,海南日报记者探访中平镇南坵村时看到,曾经“猪栏围村”的景象早已不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淳美的生态田园画卷。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时,我们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讲政策、话思想,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足足提前一个月完成了拆旧任务。”在南坵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克明看来,村庄美丽蜕变的背后,有基层党组织的精心谋划,有党员干部的带头苦干,更离不开的是群众的积极响应。

  通过邀请村民参与村庄村务讨论,开展驻村干部与群众同劳动、同娱乐、同吃饭、同学习、同住宿活动,南坵村拉近干群关系之余,让群众对村庄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加深。拆旧建新时,村民吴玉香自发拆除自家旧房;动员大伙儿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时,村民陈宏宣带头将自家4.6亩水田翻种上桑树……

  从受益者变成参与者,越来越多的群众心热起来、手动起来,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

  琼中红毛镇牙挽村村民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发展百香果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讯员 林学健 陈泽汝 摄

  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导群众“比学赶超”,琼中自2016年11月以来组织贫困群众观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146期,同时表彰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脱贫之星”,激励广大群众 “唱主角、当先锋、做模范”,真正做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农村的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除了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更多的则是些家长里短、婚丧嫁娶之类的杂事。如何探索村级治理的新路径?琼中各村庄结合自身实际,将垃圾治理、村容维护、移风易俗等纳入村规民约,成为农村群众自治的“铁规矩”。

  “过去村里红白喜事都喜欢大操大办,可前段时间我搬新家没有办酒席,只是一家人简简单单吃了顿饭。”中平镇大坡村村民李啟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之所以他能鼓足勇气除陋习,正是得益于村规民约的落实。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如今琼中逐步健全完善农村组织体系、治理体系,走出一条“支部带头示范、党员坚定拥护、群众积极配合”的善治之道。

  (海南日报营根10月9日电)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海南社会

社会民生包罗万象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