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突围:一个小村庄垃圾分类的自治探索(下篇)

点击查看>>南海网专题:美丽突围——一个小村庄垃圾分类的自治探索

  前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更高级形态,垃圾分类处理是迈向这一文明形态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坐标。实行垃圾分类,对改善生活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2016年1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城乡统筹”四个字,将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从城市带入农村。可是,无论是认识理念、生活习惯、文明程度,还是硬件设施,农村与城市相比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很多农村,老百姓连基本的卫生常识都尚未具备,连基本的垃圾运输处理机制和设施尚未具备。目前,垃圾分类在我国发达的大城市尚属探索试行阶段,要在农村实行垃圾分类,似乎有点“天方夜谭”,这无疑是横亘在农村文明发展道路上的一条巨大的“鸿沟”,要跨越它何其难。

  然而,在海南,有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文昌市冯坡镇湖淡村,凭借着全体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股坚韧的原生力量,硬生生地跨过了这条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房前屋后乱扔垃圾到垃圾主动丢入桶,再到家家户户自发进行垃圾分类,湖淡村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有关垃圾分类的美丽“突围”。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却实现了。

  如今,湖淡村变了,乡间小道没有一点垃圾,绿树白墙在夕阳下交相辉映。同步改变的,还有湖淡村村民的思想观念,从被动抵触到主动参与,全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这股力量,使鸿沟变坦途;这股力量,使乡村欣欣向荣;这股力量,让垃圾分类的路越走越稳,初步实现了“家园更美、生活更好、乡风更文明”这一全体村民的共同愿景。

  湖淡之变,源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源于乡村文明意识的觉醒,源于乡村原生动力的驱使,它为海南乃至全国乡村垃圾分类的治理输出了“湖淡样本”。以湖淡之变窥全国垃圾分类大行动,以300名村民的小村庄放眼14亿中国人的梦想,相信全国垃圾分类一定能做好,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今年8月,海南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昌召开。会后,参会代表在湖淡村参观,学习农村垃圾分类经验。图为村民向大家介绍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方式。南海网记者 姚皓 摄

  湖淡之变,是一次探索,一次琼岛小村庄自发进行垃圾分类的探索,一次为了环保为了生态美的探索;湖淡之变,也是一次觉醒,一次村民面对长年垃圾之困的觉醒,一次全民呼吁美好生活的觉醒。

  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时刻,湖淡之变,形成了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农村垃圾分类样本。从村到镇,从镇到市,从市到省,继而走向全国,将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传递开来,助推垃圾分类自下而上的落实。

  事实上,在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海南不少地方有类似湖淡村的故事,全国有不少村庄在垃圾分类中也做出了各自特色。主动作为,持之以恒,成为这场百年环保攻坚战的重要精神力量。

  湖淡效应:小村能做大事 成为学习样本

  回看湖淡村,其垃圾分类样本意义重大,湖淡这个小村子自此有了新的目标。

  海南省文昌市冯坡镇湖淡村乡贤、“周末村长”云天龙说:“垃圾分类也好、环境改善也好,让湖淡有了绿水青山,如今我们正在着手谋划发展新产业。”他指着村里一排整齐的房子说着心中的规划。“看,先从这几间闲置的房屋开始,我们要进行修整,把它打造成淳朴干净的民宿,再准备好地道的家乡菜。村里人很热情,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湖淡村休闲度假。”

  云天龙说,有了产业,就可以让外出务工的兄弟姐妹回到家乡发展事业。产业兴旺、村民富裕,这是湖淡人自觉进行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的初心。

  除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湖淡村垃圾分类的经验也正影响着其它村子、其它市县。

  文昌市冯坡镇昌里村党支部书记云大德说,看到湖淡村的变化,其它村的村民都很佩服,接下来,镇里将统一组织其它村的人员,到湖淡村进行参观学习。

  紧邻文昌市的琼海市也受到了湖淡村的启发。琼海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张巨雄说,湖淡村环保经验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每家配备一个菜篮,这样买菜买肉就用篮子装,减少塑料垃圾。目前,琼海正在编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预计投入800余万元专项资金,在44个美丽乡村试点同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

  无独有偶。在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同样正在垃圾分类路上努力着。今年7月初,琼中首批试点8个示范村,正式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践。琼中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李振高介绍,这8个示范村实施垃圾分类后,生活垃圾减量超过了50%。

  今年8月,海南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昌召开,湖淡村的垃圾分类经验受到各市县参会代表关注。南海网记者 姚皓 摄

  湖淡经验:符合农村实际 可向全省复制

  “湖淡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有两大亮点,一是村民自发自治;二是符合农村的特点。”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许毅带队考察湖淡村时表示,他们将把湖淡村垃圾分类治理的经验形成样本,在全省农村进行推广。

  说到海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要往前推一年时间。2018年,海南就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全省范围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自此,农村垃圾分类的概念开始在琼岛传播。

  2019年2月28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座谈会。会上进一步为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把脉”,并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当年11月底前完成350个美丽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创建工作,完善60个阳光堆肥房试点工作。同时,2019年全省新增农村各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91座。

  这次工作座谈会之后不到半年时间,8月9日,在文昌湖淡村召开的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又迈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大步”:在全省选择15个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环卫意识较高的村庄作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摸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再总结试点经验向全省推广。

  许毅表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意义重大,但推行并不容易,在农村推行难度更大。因地制宜这四个字成了海南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总基调。许毅表示,全省各市县应合理采用符合当地实际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模式,如就地堆肥法、阳光堆房法、设备一体化等,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分类和资源化路径。

  今年8月,海南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文昌召开。云天龙向参会代表讲解展示湖淡村垃圾分类的方式。南海网记者 姚皓 摄

  湖淡之困:亟待解决“源头分类终端混收”的矛盾

  从湖淡村到文昌,从文昌到海南,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如一夜春风吹遍琼岛。这背后,是欣慰,却也遇到不小的困难。

  说到困难,湖淡村的云天龙有话说,他告诉记者:“铁罐、玻璃瓶、泡沫、塑料薄膜等其实都是可回收垃圾,但目前的垃圾收购是不回收这些的,村民只能在暂存后丢到不可回收的垃圾中。”

  对此,文昌市冯坡镇人大主席邢增露建议,终端处理达不到分类要求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的一大阻碍。虽然是可回收垃圾,但是如果收购站收来无用,就会选择不收。他建议,村民可以把收购站不收的垃圾集中起来,达到一定量时,由志愿者帮忙联系有关企业过来运走。

  在湖淡村,不可回收垃圾的终端处理也成为一个难点。云天龙提出,不可回收的垃圾还要不要再细分?他说,湖淡村有了基础,如果进一步细分,村民可以做到。可是前面村民细分了,在收集垃圾时,仍是“一股脑”地收集在一起,时间久了,村民也就没了细分的动力。

  这里所说的垃圾终端处理问题,不仅是湖淡村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海南全省生活垃圾分类面对的问题。

  对此,海南大学教授钟哲辉提出建议,就政府层面而言,应该建立完备的垃圾回收体系,彻底打通垃圾分类各个环节。同时,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的产业;就企业而言,要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优先考虑,不断更新流程、优化工艺,降低垃圾分类处理成本,调动分类处理的积极性;就市民村民而言,保持垃圾分类的意识,并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模式,同时充分认识到垃圾循环利用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垃圾有效减量才是最终目的。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自媒体网络大咖黎家美沙酮这样说,“湖淡实践”为我们带来一个启示,农村要美丽、乡村要振兴,最关键的是要激发群众内心的原生动力,并把这股力量凝聚起来,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广大群众从被动接受帮扶到自主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重大转变。

  手记:

  根据海南省制定的生活垃圾分类目标,2020年要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力争到2021年全省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垃圾分类,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湖淡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垃圾分类需要每个人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参与便是最好的支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环保观念,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中的一员。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意识的提升,垃圾分类将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文昌10月10日讯 记者 任桐)

  相关新闻>>>

  美丽突围:一个小村庄垃圾分类的自治探索(上篇)

  美丽突围:一个小村庄垃圾分类的自治探索(中篇)

  美丽突围:一个小村庄垃圾分类的自治探索(下篇)

  独家评论>>>

  独家评论:湖淡村垃圾分类的样本意义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林芳羽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原创报道

精彩海南 新闻早知道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