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海南物种界又有新发现了!
中山大学科考队近期在海南西沙群岛羚羊礁发现一种海蝽科昆虫世界新物种,
它长这样↓↓
科考队根据其分布地点将它命名为羚羊礁海蝽。
据介绍,这是海蝽科昆虫在我国首次被发现,为中国昆虫新记录科。
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以南海单一岛礁的名称为动物新物种命名,对于维护国家南海权益具有特殊意义。
随队考察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强介绍,此类海蝽科昆虫的体长只有3毫米至4毫米,生活在海洋表面,有时躲藏在珊瑚石的细小孔洞中,靠捕食小型节肢动物为生。不仅个头小,它们的运动还非常迅速,很难捕捉。
新鲜生物不光有羚羊礁海蝽,近年来,在海南发现了不少有趣的新物种,现在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时间:2018年
新物种:周氏睑虎
2018年8月,海南岛喀斯特地区发现生存有一种以前从未被记载过的睑虎属新种,这个睑虎属新种被正式命名为“周氏睑虎”。
睑虎四足爪尖无吸盘,因此不能像壁虎一样吸附攀援,只能爬行。周氏睑虎最早被发现栖息于海南岛中部地区一处海拔220-300米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四周环绕着湿润的热带常绿阔叶林。
目前全球一共发现了17个独立种睑虎,海南已知共有两种,一种是海南睑虎,是科学家Barbour在1908年发现并命名的;另一种是霸王岭睑虎,是科学家Grismer et al于2002年发现并命名。
周氏睑虎是海南发现的第三种睑虎属物种,也是海南岛首个由中国人独立发现的睑虎属物种。
时间:2017年
新物种:暗褐金孢牛肝菌
这种“菇”你认识吗?↓↓它就是接下来的主角——暗褐金孢牛肝菌。
2017年2月,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教授曾念开和鹦哥岭科研监测科工作人员蒋帅在海南鹦哥岭发现了这个新物种。这是一个尚未描述的新种,因其菌盖呈暗褐色,所以被命名为暗褐金孢牛肝菌。
过去的研究表明,金孢牛肝菌属的种类大多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于亚热带森林。此次在鹦哥岭发现该属的成员,首次证实了该属在世界热带地区的分布。
“深入认识这些真菌,并在海南各林区开展森林外生菌根菌的资源调查,将对于热带森林的保育及荒山造林具有积极的意义。”曾念开教授说。
时间:2016年
新物种:海南黄肉牛肝菌
这个新物种非常有意思,一碰颜色就变变变!它同样是在海南鹦哥岭被发现的。
牛肝菌一般是指那些生长于地上,子实体肉质,容易腐烂,且子实层为密集菌管的真菌。现在世界上已知有1300余种,而目前在海南发现的牛肝菌有100多种。
“其它的一些牛肝菌也会变色,但很少像这种一样,变得如此奇妙。”研究人员说,该牛肝菌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大,菌盖直径成熟时可达20厘米,而其他牛肝菌,菌盖直径通常不超过10厘米;除此之外,最为有趣的是其奇妙的变色现象,它原本的菌孔面是黄色的,菌肉是白色的。用手触摸菌盖下的菌孔以及菌肉,它会迅速变蓝色,之后再变成红色,最后变为黑色。
据介绍,牛肝菌的大多数种类能与壳斗科、龙脑香科、松科等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在森林保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发现时间:2015年
新物种:尖峰岭胡椒
2015年7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的胡椒资源育种研究团队在乐东尖峰岭展开野外考察时,首次发现了该物种。
这个新物种,分布在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海拔500至800米处,被命名为尖峰岭胡椒。
尖峰岭胡椒有很强的依附力,它既可以攀爬在岩石上,变成硕大的一丛,也可以攀附在十多米高的树干上,直冲云霄。
单看形态,尖峰岭胡椒与其他物种并无不同,不过在专业的团队眼中,它的叶柄、它的花穗、它的苞片、它的种子等都“暗藏玄机”。
尖峰岭胡椒一经发现,我国国产胡椒属从60种增加为61种,其中海南共有12种。
按照国际植物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价标准,尖峰岭胡椒被评估为极危种,亟待开展更多的调查和保护研究。
时间:2015年
新物种:海南缺翅虫
海南缺翅虫是上海师范大学昆虫学研究室的博士等在海南发现的昆虫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海南缺翅虫”。
缺翅虫是一类稀有的原始昆虫,迄今全球仅记载1属39种,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看完这些新物种,是不是对海南的大自然充满了兴趣?
海南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优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不仅能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为我们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好好保护生物多样性,爱护环境,让海南的好生态成为海南最大的特色和发展最强优势。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