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背景下苏东坡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民本思想背景下苏东坡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 李公羽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本思想”早在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产生之初即已产生,《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孟子·尽心》中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记载。 新时代赋予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的内涵,研究和学习古代民本思想,有利于我们开创中国现代政治生活新气象,坚持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地位,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体察民情,关注民怨

  仁宗嘉祐六年,24周岁的苏轼出任凤翔府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即“签判”,协助司法长官“掌助理郡政,总领诸案文移”,是一名管理司法文书的“从八品上”低级官僚。

  凤翔府是关中咽喉,位置十分重要。苏轼来此任职,虽并非地方长官,无权决策,但也兢兢业业,认真处理每一件涉诉事务,努力为民众解决困难。政府规定民众必须承担的一项徭役是前往终南山和秦岭伐木,顺黄河水使木材漂到汴京,用于朝廷建设。但黄河中途三门峡等险峻地段,不时会有洪水冲击等,导致大量木材丢失,不能按预期运达汴京口岸,伐木和运木的民众必须赔款甚至被拘坐牢。本来就是官府向民众摊派的无偿劳动,已经变成民怨沸腾的苛政、暴政。苏轼发现这一问题,愤然上书,吁请由地方官员负责,统一规避洪水期,选择合适时间伐木、运木,防止木材损耗,减轻民众负担,杜绝冤狱发生。

  英宗治平二年,28岁的苏轼调任京都判登闻鼓院,掌管受理“击鼓鸣冤”的官民申诉,接受章奏表疏,从六品。这期间,他更多地从民众申冤的状纸和案情中,体察到百姓冤屈,后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返回眉山守孝,“丁忧三年”,这期间接触了大量基层百姓贫困、劳役、疾病、冤案等真实情况。通过凤翔、京都两地案例审判等基层司法实践活动,苏轼深深体会到农户不易,民众怨情、百姓呼声,入心入耳,感同身受,为他一生关注民生、为民请命、“割爱为民”奠定了思想和感情的基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东坡一生,曾任三部尚书、八州太守,两度自请“外放”,情愿“知州军州事”而远离朝纲。八处州郡执政,无一不留下丰富感人、千年传颂的为民佳话。

  元祐七年二月,苏轼离开颍州,以龙图阁学士知扬州军州事。苏轼到任后,只身私访,“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百姓诉苦:“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两浙等地百姓为历年“拖欠”官府债务,被追缴催欠,民不聊生,冤死无数。五月十六日,苏轼上书近5000字《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直言不讳:痛陈朝廷执政八年“而帑廪([[tǎng lǐn]]国库与粮仓)日益困,农民日益贫,商贾不行,水旱相继,以上圣之资,而无善人之效,臣窃痛之。”他说:“臣顷知杭州,又知颍州,今知扬州,亲见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蹙,死亡过半。”“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痛斥催欠的官吏为“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表达了他对弊政的深恶痛绝。

  时隔一月,不见朝廷回音,已到夏日,扬州一带又逢瘟疫,死人众多,官府吏卒仍催逼“积欠”。六月十六日,苏轼写《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呈上,历数百姓大灾悲惨:“臣访闻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三州,人死过半,虽积水稍退,露出泥田,然皆无土可作田塍,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粮无种,有种无牛,饿死之余,人如鬼腊。”苏轼痛恨官府不施仁政,“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他呼吁暂停催欠:“应淮南东西、浙西诸般欠负不问新旧,有无官本,并特与权住催理一年。”至七月,终于得到皇帝同意:“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消息传来,扬州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苏轼“不胜拳拳孤忠,昧死一言”,为民请命,近千年来,誉满江浙。

  同天下忧,解民疾苦

  东坡始终坚持“失民而得财,明者不为”的理念,强调维护百姓权益,官府不能与民争利。

  哲宗元丰八年东坡刚从黄州贬谪阴影中出来,以朝奉郎知登州。到任仅5天时间,即奉旨调回京都,出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

  仅此5天,他已了解到登莱二州百姓,深受官盐之苦,登州莱州,均临渤海,盛产海盐,但朝廷规定食盐官卖,灶户晒盐,官家以低价收,高价卖。“官买价贱,比之灶户卖与百姓,三不及一,灶户失业,渐以逃亡。”遂上书《乞罢登莱榷盐状》,强烈呼吁:“民受三害,决可废罢。”他吁请“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 。哲宗皇帝准其所奏。东坡为登莱两州百姓争取到不食官盐的特殊盐业政策,历代承袭,直至清朝。后人建“苏公祠”,并盛赞“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东坡一生言行中,坚守着体恤民情、敬畏民心、以民为本、割爱为民的理念。为民怨和民生,他挑战权力,代言民意,越级上书,直陈利弊,甚至不惜以“乱亡随之”来“耸动陛下”。因此,才有了民众自由选择、自动接受、自我传承和自发弘扬的东坡文化。

  (作者单位: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琼理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