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 对老人“外放族”该怎么说不?

  10月12日,影视明星叶璇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男子在高铁上大声外放视频,并毫不客气地对劝阻他的叶璇施以语言暴力,骂她为“神经病”。视频一经放出,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纷纷力挺叶璇劝阻义举,谴责该男子缺乏素质。

  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12306)人员接到记者反映后坦言,乘客在高铁上有此行为只能由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劝阻,确实尚无强制性规定,会将此建议向相关部门反映,加强管理工作。

  14日,该男子向记者回应此事,他承认自己不对,但没想到叶璇拍下视频,还发到了网上。

  【“外放族”扰民,高铁需有强制措施】

  叶璇因阻止乘客外放反而被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近年各地都曾上演类似冲突事件,甚至诱发肢体暴力,社会负面影响极大。高铁属于公共场所,乘客应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尽量保持安静,减少噪音,使用耳机或者将音量调低。然而,现实中部分乘客不守规矩,缺乏文明乘车意识,使用手机、平板等聊天、听歌、游戏、看直播、刷剧时,将外放声音搞得很大,形成噪声污染,对其他乘客造成干扰,严重影响乘车体验。

  乘客购买车票、乘坐高铁出行,乃是与铁总签订了消费协议,理应享受到安全舒适的高铁服务,铁总有责任维护好车厢秩序,为乘客提供安静、安全的乘车环境。科学证明,如果外部噪音超过一定的分贝,就会令人心烦意乱、狂躁不安,甚至激发内心的暴力情绪。而“外放族”制造的噪音,破坏了车厢安静环境,对其他乘客构成影响,对于这种不文明行为,仅靠乘客个人出面劝阻,显然是不合适的,也因双方直面相对,容易激化矛盾、诱发纠纷冲突。

  可见,正常的做法,应由高铁工作人员提醒“外放族”,及时出面劝阻,并对不听劝者采取强制措施,制止“外放族”的不文明行为,不能任由其破坏环境、干扰他人。然而,现实中铁路部门对大声播放手机音乐等行为没有强制性规定,以至于缺乏执法依据,只能止步于口头劝阻,对不听劝者无能为力,导致部分“外放族”肆无忌惮,丝毫不畏惧,也不配合工作人员。

  显然,放任“外放族”的不文明行为,乃是不妥当的,不仅会引起乘客的普遍不满,还会诱发更多“外放族”效仿。基于此前高铁内吸烟、“霸座”、拦阻车门等案例的社会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经验、教训,铁路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对“外放族”进行约束,遏制随意大声播放的不文明行为。

  事实上,目前部分城市的地铁就对“外放族”进行了约束,诸如北京、兰州、昆明等城市,均发布了相关乘客守则,详细规定文明乘坐地铁,赋予工作人员相应的执法权,对违规乘客进行劝阻、制止和拒绝提供服务的方式,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或者纳入信用污点。可见,铁路部门也应学习地铁的经验,征求公众意见,尽快拿出有效措施,约束“外放族”的不文明行为,还给广大乘客一个安静环境。(东方网 江德斌)

  噪声外放亟需制度“硬”起来

  近年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已然融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总免不了被其他乘客的大声喧哗或手机外放声音吵扰。一些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电子设备时高声外放,不顾其他人的乘坐体验,甚至反骂怼人“神经病”,确有必要予以规范。

  文明出行,多一些自觉自律,少一些打扰他人,这点共识应该还是有的。在公共场合上使用外放电子设备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吃气味很重的东西,都会令人很反感,不同乘客间不同需求的满足不能互为干扰,这本是基本共识。调大音量看视频、放音乐,嗨了自己,却害了别人,这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行为着实令人生厌。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杜绝在列车内大声喧哗、外放电子设备声音等不文明行为,不能仅限于宣传、提倡或仅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还需要从制度和规矩层面进行刚性约束。现代社会,没有信用信息系统是不可能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是现代国家维护社会诚信、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重要系统设计,将不文明行为与征信挂钩,能有效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和公众遵纪守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激励约束机制。

  作为乘客也应主动自律,树立相应的界线意识,推己及人,时刻把同行乘客的感受放在心上,分清楚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差异,才能树立文明乘车的正确意识。毕竟,营造文明、舒适的乘车环境,不仅仅是运营方的责任,更有赖于每位乘客的努力。

  提高文明意识的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去完成提升。社会文明的涵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是要理解有些立法的初衷和目的。守护旅途文明,靠的是新规的规范,更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乘客自觉的维护。(东方网)

  【对“外放族”应有刚性约束】

  一些乘客在公共交通场所大开电子设备喇叭,将声音外放,这就势必会对其他乘客造成干扰,影响了广大乘客的乘车体验。对于这种不文明行为,却普遍缺乏相应的强制性规定。这无疑让部分不文明乘客变得更加理直气壮,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错,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要养成乘客文明乘车的好习惯,就有必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刚性约束”,这样才能给不文明行为戴上“紧箍咒”,让不文明之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只有相关管理部门真正对“外放噪音”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刚性约束,给他们划定雷区与红线,才能真正叫停这些不文明行为。而不惮用强制措施约束车厢不文明行为,保护的也不仅于车厢的“安宁”与秩序,保护的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秩序:这样也有利于提升公众的文明素养、公德意识,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有利于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北京青年报 常德)

  【对老人“外放族”该怎么说不?】

  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公共交通工具上播放手机视频或音乐,声音不是通过耳机自我欣赏,而是敞开音量对外播放,不仅干扰站点播报,也要不少喜欢安静的乘客不胜其烦。的确,这种行为如同大声喧哗一样,既不文明也是个人素质不高的直观表现。但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年轻人做出这种行为的并不多,“外放族”或喜欢高声喧哗的往往多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非但不能接受别人劝阻,弄不好还会遭到一顿“痛怼”。

  老人特别是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老人,普遍都较喜欢安静,尤其是在家里边,窗外有任何嘈杂声都会令其烦躁不安。但也有部分老人恰恰相反,不但说话大嗓门,唯恐别人听不见,更喜欢将随身听或手机音乐对外播放。按说,耳朵背有喜欢听戏听音乐,完全可以使用耳机,犯不上去做让人嫌的“外放族”。但某些老人就是这种怪脾气,非但嫌麻烦不使用耳机,往往还认为自己喜欢的音乐别人也乐意听,一定要播放个“热热闹闹”才开心。

  而有些大妈的行为也让人匪夷所思,无论在什么场合,接打电话或说话总是“高八度”,笔者有次在公园遛弯,忽然听到一位女性声音像是在吵架,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位大妈在马路对面接电话,无论隐私还是该私密讨论的问题,全被来往行人听得一清二楚。

  毫无疑问,老人在高铁车厢里用手机外放音乐,即便是“天籁之音”也有不妥之处,更何况还已经影响到别人,拒不听从列车工作人员和乘客劝阻就更有些“倚老卖老”了。但反过来说,高铁车厢既没有对手机外放音乐的禁止性规定,也许老人酷爱音乐耳朵背又因忘带耳机的缘故。但无论再多的理由确实都不应该做“外放族”。而问题是在没有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其他人该如何对老人的这一行为说“不”。

  老人大多都很固执,尤其还不愿看到别人对自己言行的否定态度。面对这样的老人,强调车厢不允许很难奏效,说老人不文明影响别人更会适得其反。应当以尊重的口吻,以晚辈的身份和态度从关心的角度,询问老人是否很喜欢音乐,用耳机听更有现场感等,顺着老人的“脾气”最后达到劝阻的目的。说实话,笔者父母在世的时候,因为两人一生酷爱戏曲,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也不管看不看,电视声音总喜欢开到最大,弄得左邻右舍颇有意见,笔者就是忽悠老人“声音大伤身体、多耗电”等等,最后老父母的电视机再也不“扰邻”了。

  应当说,无论再固执的老人,对出自“公家”的管理制度往往都乐于服从,但对于来自个体的劝阻大多会拒绝。因此,高铁车厢里拒绝“外放族”,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制度约束,只有如此,老人才能“服劝”,而且还能乐呵呵的心甘情愿。(天府评论 朱永华)

  【高铁外放者致歉叶璇:别揣着明白装糊涂】

  该事件至此就算告一段落,但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为什么当时还“知错犯错”?叶璇和该男子对于视频发布各执一词,与其纠结于到底是不是向叶璇所说的:“再三重申坚持要求我把这段视频发布到网上给大家评理”,不如讨论,“到底何时,公民的素质竟需要互联网的监督了?”

  无独有偶,前些日子保时捷女司机掌掴男司机的事件也闹得沸沸扬扬,在视频曝光后,女司机同样向公众发表了致歉书,反思自己行为的同时,表示将在生活中改正自身的缺点,好好做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可见道理大家都懂,按不按照公德去做事情就不一定了。公民素质是真的低下吗?是真的没有公共道德吗?并不是,当素质教育日趋普遍、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的当下,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大有人在,矛盾点不是公民的道德意识,真正应该拷问的应该是公民的道德自律。

  公民的道德分为自律和他律,自律是指自我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他律说的是依靠他人的监督、法律的约束等手段来克制自己的道德行为。无论是对于高铁外发声音的男子还是掌掴男子的女司机,他们道德意识的清醒都在舆论监督之后,只有外在的监督,才能使他们反省约束自己,当没有来自他人和法律的监督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人本性中的丑恶与自私。

  但只依靠他律来约束公民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首先,世界之大,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此次事件是因为叶璇作为公众人物影响力较大而得以引起关注,那么对于其他列车呢?不是每一列高铁上都有一个敢于监督、勇于发言的叶璇,更多的时候是缺乏他人的监督;诸如此类的“小恶”也触及不到法律的监管之线。其次,如果事事都要他人来监督,法律来约束,那么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置于何地?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会自我约束,有独立的思想,真正的文明社会,一定是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统一,自律、他律相辅相成。

  老子曰:“天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对于在公共领域的一系列失德、失义行为,本质上是一些人对于他人、对于公共领域缺乏敬畏之心,把他人看得太轻,把自己的感受看得太重,自私自利,没有考虑到其他人。哪怕道歉了,可能也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名声会受损,而非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律治标、自律治本,治病必须标本兼治,他律保证社会稳定有序、自律让人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不再“被迫”符合道德规范。

  康德认为道德本质上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道德不能从人的本质以外的原因中去寻找,而必须在人自身中去寻找。现如今法律愈加细致,新媒体更是让人人都成为了监督者,他律更完善了,但同时更应坚持慎独,即使是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情,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红网 吴叶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怎么看?

  文章来源:新京报、东方网、天府评论、红网(文章稍有删减)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