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 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新闻背景】  

  接连发生在江苏无锡的两起安全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继事故发生后,因为信息发布不及时遭到质疑,13日当地官方微博@无锡发布刊发一则《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关爱与理性!》的短评,痛批网络谣言和自媒体“假慈悲博眼球式的祈祷”,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争议。虽然发布不到一个小时,当地主动删除,但产生的众怒并未因此而消失。

  

来看各家媒体对此事的解读

↓↓

 【人民网评:舆论为什么对无锡发“脾气”?】 

  制止谣言传播没有问题,但它应该是与及时发布信息并行不悖的,在受众那里,后者甚至要远远优先于前者的。然而无锡方面对后者语焉不详,对前者却雷厉风行。这种火上浇油的做法,传递着强烈的长官意志,也是相关单位媒体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缺失的体现。谣言止于智者,但谣言更止于公开。在舆情发酵以秒读数的时代,躲是躲不掉的,唯有让权威信息跑在小道消息前面,才能有效疏解公众的关注焦虑。

  应当看到,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事故发生。当地在处理这两起突发事故上也下了不小功夫,但面对舆情,无锡方面展现的误判、迟缓、漠视和驴唇不对马嘴是令人失望的。事发之后本该第一时间予以关注,但迟迟未见任何通报,官方微博更是先后发布两条无关信息,引发网友调侃“是外包了吗”?事故处理之中,本该及时跟进发布权威信息,但是值班热线一问三不知,事故现场拉起封锁线阻止媒体拍摄。舆论质疑大桥质量、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漏洞,本该检讨反思举一反三,但相关部门却振振有词。

  舆论是有脾气的。掌握不好传播的规律、摸不清舆论的脾气,必然要被舆论所淹没。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加强回应机制建设、提升舆情应对水平成为各级政府的必修课。然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有十几年了,有关部门似乎并没有在一次次舆情危机中长记性。或是掩耳盗铃,顾左右而言他,企图蒙混过关。或是把丧事当喜事办,把领导重视、组织有力等套话挂在嘴边。这些应对舆情的老套路,在今天这样的传播格局下,越来越遭到网民的强烈反对,已经日益行不通了。

  观察无锡方面对舆情的应对,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对待舆论的傲慢态度。应对缓慢、反应老套,还可以用能力来解释,但是把网友的祈祷视作“假慈悲博眼球”,把舆论的关注视作“一波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这种愚蠢的做法,体现出对舆论的敌视和高高在上的姿态。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更是如此。当舆论能力成为“时代刚需”,无锡要做的是以平等的姿态与网民对话,画出最大同心圆、取得最大公约数,而不是摆出一副教育网友的面孔,直接把自己放置在公众对立面。要知道舆论本身是具有净化能力的,作为政府,关键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与舆论进行互动,这是各级政府必须适应的常态,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必要敌视它。网民对信息传播有效性、舆情应对科学性的诉求,看似越来越苛责,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它是对落后思维的一种倒逼,也是推动社会治理进入良性状态的一种力量。(霍严)

这是10月11日拍摄的江苏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救援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齐鲁晚报:面对舆情,先别急着给大家“上课”】  

  从高架桥坍塌到小吃店爆炸,接踵而至的两起突发事故让名城无锡骤然卷入舆论漩涡。面对呼啸而起的舆情,无锡有关部门的应对之策似乎并不令人满意——先是对第一起重大事故“迟迟不语”,随后,在造成更大伤亡的第二起事故已然发生的情况下,不是及时披露相关信息,而是忙着在官微“无锡发布”上“气呼呼”地给围观的网民们“上课”。

  这篇评论文章“要求”大家:在真相出来之前保持克制和理性,不转发、不乱发各种不知出处、不明所以、道听途说的画面和文字;有判断力、辨别力,不盲从、不信谣、不传谣;团结一致,积极传递正能量,网上网下凝心聚力共渡难关。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虽然“江苏省、无锡市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全力开展事故救援处置工作”,但是,“比事故原因、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似真似假的揣测、别处新闻的嫁接,是自媒体假慈悲博眼球式的祈祷……”

  乍看起来,“无锡发布”的“要求”无可厚非。可稍加打量就会发现,在这些“要求”的背后,有着一种不应有的偏见与傲慢。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大突发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众声喧哗”,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对当事地方、当事部门而言,唯一正确的应对姿态是第一时间“站出来”,以开诚布公的“新闻发布”回应公众的关切。也正因如此,国务院早在2016年就颁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切实增强舆情意识,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

  对无锡而言,舆情应对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居高临下地给网民们“上课”,而是尽力做好信息公开,及时而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许,“众声喧哗”之中,确有一些捕风捉影甚至别有用心的“杂音”,可也必须看到如下两点:其一,“杂音”更多是对“迟迟不语”的批评,是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的“结果”。与其声色俱厉地“要求”网友“保持克制和理性”,不如第一时间公开信息,老老实实地公布真相。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只有“众声喧哗”才能“逼”出事件的真相。其二,在“无锡发布”的笔下,网络民意在某种程度上被污名化了。在那里,转发相关视频、传播某种质疑、表达某种情感,俨然都成了“禁忌”——被轻易“定性”为敲锣打鼓式的幸灾乐祸或博眼球式的假慈悲,被粗暴贬损为官方通报到来之前的“自嗨”。

  在这个意义上,这样的舆情处置显然已经“跑偏”。虽说相关评论是几经“周折”才被“搬”到“无锡发布”的,但是,这样的“上课”内容这么一字不落地升级为“官方通报”,已足以显示舆情应对上的怠慢与粗陋。对此,无锡以及其他有类似“状况”的地方应及时醒悟,并有所行动。自诩为“正能量”的源头,而将不合己意的“杂音”贬为“自嗨”,其实也是一种“自嗨”。(王学钧)

  【央视网评:舆情回应如何直面现代化的拷问】  

  近来,无锡方面深陷舆论的漩涡,从高架桥侧翻事故,到燃气爆炸事故,突如其来的舆论压力下,无锡宣传部门不仅发布不及时,还通过官微奚落网民,又引发次生舆情。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官方如此应对方式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无意批评无锡一地的行为。事实上,类似的宣传观念和操作方式在很多地方广为存在。细数过往事例,例如:游客报案“大虾38元一只”,青岛当地派出所回应“我们管不了”,物价局“等明天处理”,旅游局微博晒美食;河南省招生办回应“北大退档流程图”泄露是由于“疏忽大意”;丽江古城官微怼网友“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糟糕的舆情处理,自上而下透露着傲慢自大和漫不经心,直接影响了公权力的社会形象。

  类似的借口,同样的拖沓,不变的高大姿态,低水平的舆情应对,存在于中西部,也发生在东部发达地区;存在于警方、物价、教育这样的敏感部门,也发生在宣传部、新闻办这样的专业部门。

  于教训中警醒,在反思中前行。信息化正在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也改造着国家治理的方式向现代化转型。其中,获取舆情、反馈舆情的能力正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就是其中重要的工具,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适应新的媒体变局,地方在舆情应对中亟待进行深刻的变革与转型。

  我们看到,近年来,各层级宣传部门新闻舆论方面的学习活动不少,融合媒体建设也热热闹闹,“两微一抖一端”搞得琳琅满目,硬件上去了,但软实力,特别是说话水平这个基础能力没有太大的提高。我们在形式上拥抱了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语言,但是真正舆情发生之时,我们的办法依然是传统媒体时代的治理方式,空洞说教、千报千网一面。

  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现实中,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组织,宣传处或者公关部一方面扮演着“灭火队长”或者“背锅侠”的角色。要“擦屁股”,要“打圆场”,行动慢、嘴笨者更是“帮倒忙”。另一方面,限于自身地位、权力范围、资源协调能力等多种因素,在不少地方,宣传部门无法胜任这样的角色,往往疲于应付,陷入一种“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说了也没人信”的舆论治理困境。

  进一步延伸,是落后的舆情应对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信息需求,是有限的治理能力难以匹配社会多元化的治理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务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取得了不小进步,新闻媒体在热点引导、舆论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少部门仍然视网络舆情弊大于利,采取躲、拖、捂、洗的旧模式,能力不匹配的现代治理的状况依然存在。

  直面舆情应对的现代化拷问,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更加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很多时候,宣传部门说不说,何时说,怎么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的意志、心胸和能力。如果上面缺乏领导判断力和纠错能力,下面就会缺乏执行力。

  宣传部门要更加积极,主动出击,敢于作为,尤其要换脑子,转观念。信息时代舆情应对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不要总以为“不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不要总是被动应付,疲于奔命,更不要把广大关心公共事件的媒体和网民当成“假想敌”。

  网络舆情是民生关切的“风向标”“晴雨表”,是公权力机构时时刻刻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它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折射着社会的和谐与信任,攸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各地各部门应该站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上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认认真真答好这道时代考题。(央视网评论员)

小吃店爆炸后,门面已无。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东方快评:@无锡发布,别把网民当成“假想敌”】  

  这几天,无锡相继发生了高架桥侧翻和小吃店爆燃致多人死等不幸事故,引发了舆论关注。@无锡发布作为无锡官方微博在信息发布上的滞后,在舆情应对上的不够成熟,也遭遇诸多媒体吐槽。央视网评直言:让真相跑赢谣言是舆情应对的基本要求,本网也曾在3天前发文,呼吁无锡相关部门提高舆情素养,不要让舆情应对和桥梁一起侧翻。然而,事件尚未平息,@无锡发布却又一次为成众矢之的。

  10月13日晚9点,@无锡发布发表一篇题为《在重大事故面前,我们该做的关爱与理性!》的博文,怒怼网友乱发视频、自媒体“假慈悲”。文章称:“比事故原因、调查结果飞得更快的是各种敲锣打鼓似的视频传播,是弹眼落睛的网络谣言,是朋友圈里你来我往、似真似假的揣测、别处新闻的嫁接,是自媒体假慈悲博眼球式的祈祷……在官方通报到来之前,网络见证了一拨面对重大事故的自嗨……”

  不得不说,博文标题观点正确,在重大事故面前,应该保持关爱与理性。但是文中却把网民放在了对立面,当成了“假想敌”。也许,在围观事故、传播视频的网民中,不乏个别抱有“看客心态”。然而,这种“官方吐槽”却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把所有网民都定性为非理性、“博眼球”“假慈悲”,是非常不理智的。让网友理性,自己却在“暴走”,难怪会有网友质问,“请你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判断别人是‘假慈悲’‘博眼球’的?你不加以分析,张口就来,你的理性在哪里?”

  其实,网友发布视频,更多的应该是出于对事件的关注,对伤者的关心。事故的惨烈画面引发了共鸣,这让相关视频得到广泛传播,而多角度视频在网上的呈现,不仅让事件的概况第一时间为网友获知,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效遏制了谣言的散播。

  引以为戒的反而应该是@无锡发布。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时代,希望在权威调查到来之前让网友保持缄默是不现实的。作为无锡市的官方微博,应该第一时间回应民众关切,解答公众疑问,以最大限度公布事实,廓清真相,以缓解社会情绪。然而,事故发生后,@无锡发布却连发两条无关信息,被百姓质疑“是外包了吗?”而就算有最新信息发布,也是惜字如金。当权威信息缺位,公众关切无法得到满足,谣言的滋生和趁势而上便很难避免。

  当今社会,热点舆情的发酵以秒读数,@无锡发布对舆情应对的后知后觉,已经让公众不满,然而,现在看来,就算群众吐槽也好,媒体呼吁也好,都没有唤醒@无锡发布,它显然并没有认识到问题所在,要不然,也不会有昨天这篇博文的出现,尽管它事后被删除。

  不要把网民当成政府处理事故的“假想敌”。在重大事故面前,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关爱和理性的心态,也许有些人的言辞激烈了些,想象丰富了些,但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希望早日查清问题,及时追责,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在这里还想正告@无锡发布,事故发生后,产生舆情是很正常的。作为一家政务微博,要积极应对舆情,而不是妄图消灭舆情,更不要把自己变成舆情的一部分。(二旦)

  文章来源:人民网、央视网、齐鲁晚报、东方网(稍有删减)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