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 中学生为何要统一发型?说完大道理也该听听小道理

  近日,“福州中学生为何要统一发型?这个学生投诉亮了!市教育局回复更亮……”的新闻在朋友圈引发好评热议。

  这位来自福州的中学生在1800多字的投诉文字中,对于学校统一发型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举出了三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最后提出了“追求美”的诉求。众多网友予以点赞,对其文采飞扬认同的不在少数。

  

学生投诉截图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福州市教育局对此做了1600多字的超长回复,称“诉求难得一见”,溢满褒扬之辞。在肯定该同学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真求是精神的同时,回复件也指出诉求中的欠周到处,并细说发型管理的现状与考量,建议与希望。态度诚恳,有理有节,形同一堂思政小课,宛若朋友间的促膝交心,深深打动了广大网友。

  网友纷纷表示:

  “投诉亮了,回复更亮……”

  “耐心细心的回应更难得一见”

  “这是语文学霸与语文名师的思想争锋”

  ……

来看一些媒体的分析

  【发型之辩:说完大道理也该听听小道理】

  有抗议,有回应,词锋往还,沟通交流。这样的论辩,本身也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对话,值得肯定。教育的过程就是解疑释惑、慎思明辨的过程。学生对统一发型不理解、不接受,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都有责任把理由说得更清楚明白,以理服人。

  从此次福州市教育局的回应看,尽管姿态积极主动,但通篇字里行间都是正确的“大道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诉求和关注,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集体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于集体,个体不可能生存”“在共性条件下的个性展示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每一个教育措施共同组成了学校教育措施的整体”……单独看里边的每一句话,自然都正确,但“大道理”正确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每一条教育措施就必然正确,更不意味着学校强制剪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其一,该回复并没有论证中学生“发型统一”的必要性,而是上来就说学生“对为什么要统一发型的认识还不够科学”,并强调这是“认识论”的问题。这样的回复过于空疏,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切身感受。回复文章,一是要言之有物,再就是要有针对性,直接回应对方质疑,而不是上来就讲大道理,甚至将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这样的说服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其二,该回复中,部分逻辑是不能自洽的。既然承认“发型管理是中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集体归属感、树立良好形象的充分条件,而并非必要条件”,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强制全体中学生一律短发?既然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很多,为什么一定要跟头发过不去?

  其实,学生并非拒绝管理,学生的发型也不是不能管理。但所有的管理均应该体现教育的理念,均应该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入手,任何强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关于发型,乃至中学生的日常穿着问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有明确要求:“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各地照此执行即可,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将学生的头发具体规定为几厘米,甚至是执行“一刀切”政策。像此前媒体报道,有学校老师在校门口拎着水桶给女生擦妆,用意或许不差,但做法显然有些粗暴。至于当下很多城市中学动辄强制剪发的做法,更是如此。这样的做法,非但不是制度创新,而是一种对学生正当权利的剥夺。以集体管理之名抢夺学生个体权利,并不值得提倡。

  要之,在这场发型之辩中,福州教育局的回复并非“一锤定音”,而只是讨论的开始:“大道理”讲完之后,也该听一听学生们的“小道理”,这样,教育才是全面的、有效果的。(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中学生和教育局“统一发型”之辩走红,“红”在不敷衍】

  学生跟职能部门对话,这并非第一次。围绕中学生发型问题的争论,此前也有过。但这次“辩论”能走红,究其原因,或许就在涉事学生敢质疑,当地教育部门不敷衍,双方“理对理”,让这场隔空对谈变成了“高质量论辩”。

  现实中,针对中学生被强制要求统一发型问题,有些学生虽有异议,但也是“虽不愿亦从之”。在此情形下,当事学生敢于就发型管理“质问”教育局,勇气可嘉。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该同学并不是简单地发泄情绪,而是很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这种所谓‘学校的良苦用心(要求男生剃平头,女生齐耳短发)’是不正确的”后,还对此做了挺缜密的论证,举出了三个例子,提出“发型管理”与“增强集体归属感”以及各种学生群体们出现的不良现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他还提出,学生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不应该被一刀切地完全扼杀,应该要给学生自我选择的机会。这简直是给很多逻辑能力“欠费”的成年人“上了一课”。

  童言无忌,但未必无逻辑。出乎意料的是,当地教育局没有“大人不记小人言”,对于这样的一般性的“投诉”只会给予简明扼要的答复,或者给出公事公办式的回应,而是耐心地逐条给出了回复。

  尽管这位学生的“投诉”有批判意味,但当地教育部门没有急着批回去,而是先肯定了该同学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求真精神的好学生,认为单从建言角度,诉求难得一见。

  在此基础上,逐条对其意见进行了解释和回复,既有事实层面的“我市的不同学校对学生发型也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对校服更有不同的选择”;也有说理层面的“青春期爱美的同学们容易把时间花在外在美的打理上,容易浪费宝贵的学习时光,学校才以规范发型、校服等方式引导大家养成朴素、简约的审美观”;还有哲学层面的“整体与部分、个性与共性”的思考,其中体现出的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值得肯定。

  尽管这场学生的“投诉”和当地教育局的回复,从逻辑和思维方式层面分析,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但这场“论战”本身体现的质疑、较真和平等交流精神,仍挺有价值。

  当中学生能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当教育部门的回复也摆脱官腔,不敷衍、真交流,这自然会让“论战”变得更具价值。期待这种兼顾原则性和人情味的“交锋”,多多益善。(新京报 胡欣红)

  

图片来源:网络

  【发型讨论,是一堂逻辑课】

  讨论问题,一定要讲逻辑;所谓讲道理,就是讲逻辑。这是常识。但常识经常缺席——故意不讲逻辑,用狡辩,用胡搅蛮缠扰乱你,让你不能正常思维,就是耍流氓。当然无意地不讲逻辑更普遍。

  近日,福州一位中学生的投诉信,以及教育局对他的答复,又给我们上了一堂逻辑课。不过,这堂课,听得人五味杂陈。

  这位学生,对学校有关学生发型的规定(女生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不满,称之为“统一发型”,为此写了投诉信。

  看得出来,这个同学(好像是高中生)参与公共讨论的热情很高,他努力想把投诉信写得很雄辩、有说服力。但是相反,投诉信有明显的逻辑错误。

  该同学举例说:“在我的初中生活中,有一位同学喜欢吸烟,一位同学喜欢喝酒更在课堂上喝酒,一位同学在学校骂骂咧咧。但他们的发型都是合格的呀,这些问题真的和发型有关吗?而不是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所引起的吗?”

  该同学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既然发型管理“目的在于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集体归属感,树立中学生良好形象……”,但是,有的同学发型符合规定,但行为并不良好,所以有关发型的规定没什么用。结论自然是:发型规定既然没用,就应该废除。

  这样论证,逻辑上有什么问题呢?学生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发型规定只是条件之一,并不是只要发型符合规定了,就不会有不良行为了。校方强调发型规定的目的,并非认为发型规定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逻辑角度讲,发型规定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必不可少,但只有这个条件是不够的,所谓充分条件,就是有这个条件就足够了,不需要其他条件配合。

  该同学的第二个事例是:“因为某次为班级服务的事情上,我被全班同学针对,嘲笑,甚至踩踏完我的考卷才发还给我。我的发型也是过关的呀,为什么我在这件事情前后都感受不到任何的集体归属感呢?”

  这段话表明,该同学自己也知道,他没有感受到“集体归属感”,是别的同学针对他的不友好行为所导致;这同样表明,一个同学为“集体归属感”而努力,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凭这个例子,不能导致这样的结论:该同学今后就别努力了。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恰恰说明,要让这些同学也加入进来,“增强集体归属感”的目的才能实现。

  福州市教育局给这位同学的答复很有逻辑意识,答复指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集体归属感,树立中学生良好形象”,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发型方面的规定只是条件之一。现实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一因一果”的事情很少,更多更常见的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但是,表达起来,一因一果比较省力,要照顾到多因一果或多果一因,表达起来显得婆婆妈妈,絮絮叨叨。不讲逻辑往往显得斩钉截铁,干脆利落,符合很多人的审美需求,所以,逻辑吃不开也是可以理解的。

  遗憾的是,福州教育局的这个答复在使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两个概念时,把两者弄反了,可能是笔误吧?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人在各种场合呼吁:学校教育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恢复、加强逻辑知识的教学。

  可喜的是,有的地方已经付诸行动了。据报道,复旦大学最近开设了名为“似是而非”的通识课。主讲老师楼红卫表示:“太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时常会有错误的认知,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当他们面对本专业之外的一些争议时。”楼红卫希望这门课能够纠正不同学科里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见,提供一些思考方式。

  据报道,这门课的容量是258人,但选课人数超过1000人。看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成正确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钱江晚报 戎国强)

你说呢?

  文章来源:海峡都市报、光明网、钱江晚报、新京报(文章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