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工匠之师”尚需多方给力

  今明两年高职扩招100万人,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直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完成100万的扩招任务,加之还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最大的难处来自哪里?答案是师资。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共有专任教师49.8万人。若按师生比18:1计算,并考虑老师退休等自然减员情况,每年约需补充6.5万名高职老师,“才能把扩招的任务基本应付下来”。(10月25日《工人日报》)

  高职院校教师被称为“工匠之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教师出现短缺现象,每年的缺口将达到6.5万人。显然,以目前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尽快锻造“工匠之师”已成为当务之急。

  锻造“工匠之师”需要多方给力。首先从国家层面上讲,要把高职院校“工匠之师”的培训列为重中之重,并通过不同渠道延揽人才,让“工匠之师”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凡条件具备的省份要设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学院”,培育壮大“工匠之师”队伍。

  其次,要逐步地提高和改善“工匠之师”的待遇。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多为蓝领人才,高职院校的老师与正规本科院校老师相比,沾有蓝领色彩,往往不被看好,甚至遭受着一些人的偏见,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想方设法跳槽,导致人才的流失。我们常说,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要让“工匠之师”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工作,就必须适当地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待遇留人”也是化解“工匠之师”短缺困局的一剂良方。

  再者,从每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中通过招聘招考形式,不断地补充师资力量队伍。我国每年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多达百万,这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库”,运用招考招聘多种渠道,从高校毕业生中吸纳优秀学生成为“工匠之师”,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总之,锻造“工匠之师”需要多方给力,任何单打独斗都只能无济于事。只有把锻造“工匠之师”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工匠之师”的短缺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从而满足高职院日益庞大的教学师资需求。(李红军)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独家评论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2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