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 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 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我叫林丽芳,今年64岁,在海南做了一辈子的音乐老师,音乐伴随了我的一生。以前,我是海口市第一中学的高级音乐教师,也做过十几年的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指挥。退休后我想给乡村的孩子们做点事情,就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海南爱乐的乡村儿童音乐教育公益项目,去乡镇小学参与组建乡村儿童合唱团,致力于普及童声合唱。
前几天,在家中翻出了一组老照片,勾起了我对年轻岁月的怀念。那时我是话剧《于无声处》的女主角——正直的何芸;是《孔雀舞》的群舞之一,青涩年华留下太多美好回忆……
图为林丽芳在琼台师范读书期间,作为群演之一和同学们一起演出舞蹈《孔雀舞》。讲述人供图
那是1979年,我在海南琼台师范学校(现琼台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全国最有名的一个剧本叫《于无声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青年欧阳平察觉到“四人帮”反对人民悼念缅怀周总理,便开始收集、整理、印发纪念周总理的诗篇,随后他被全国通缉。这天,他与被陷害摧残的母亲——坚强不屈的老共产党员梅林一起,来到梅林曾搭救过的老部下何是非家中。怎知,何是非为了自保,已投靠了“四人帮”。何是非不顾自己的女儿何芸与欧阳平深深相爱,将她许配给上海民兵组织领导成员唐有才,另一方面,他将梅林的儿子欧阳平也交到了唐有才手中。最终,在梅林的鼓励下,欧阳平昂起头颅与“四人帮”进行顽强斗争。身为公安干部的何芸,也终于认清父亲的面目,追随梅林和欧阳平,愤然离去。
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剧中“于无声处听惊雷,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的台词,似一声惊雷乍响,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呼声。这部话剧当时在全国影响非常大,很多艺术院校、文艺团体都纷纷学习、上演这部话剧,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1979年,海南琼台师范学校(现琼台师范学院)组织学生排练话剧《于无声处》。图为《于无声处》剧照,林丽芳扮演女主角何芸(左一)。讲述人供图
我有幸被选中扮演何是非的妻子,一个被丈夫害得发了疯的女人。角色确定后,我们一行人在张光纯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广州话剧团,找到当时这部话剧的导演,请他帮忙排戏。有趣的是,到了广州,导演认为我们角色分配不合理。在导演的重新布局下,我和另一位女同学的角色进行了调换,导演安排我扮演女公安何芸,这可是我早就情有独钟的角色,我高兴极了!
我最喜欢剧中的一个情节,就是何芸坐在钢琴前面弹奏《红梅赞》,伴随音乐娓娓述说,思念她的情人欧阳平。尽管那时我心里还没有真正出现过“白马王子”,我的键盘技术也根本弹奏不出那样优美的旋律,但在播放录音的背景下,我绝对“演奏”得惟妙惟肖。因为我的心中有音乐,有人物的角色形象,也能充分理解人物的情感内涵。
话剧在学校上演第一场就引发轰动。演出结束后,有不少“粉丝”跟随到我们食堂吃夜宵,议论着,欣赏着。我听到有人说这个“何芸”在台上那么光彩照人,下了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体瘦如柴,黑不溜秋。我在心里觉得很好笑:“你管我下了台什么样,我在台上亮眼就行了,关键是我演得好就行了!”
这部话剧,我们几乎演遍了海南各个市县。说起来,我们下市县演出时,条件非常艰苦,大家脸上画着不那么专业的妆,也没有专门的演出服装,都是演员们找出自己接近角色的衣服穿上台。何芸的公安制服,就是千辛万苦借来的,但大家还是兴致高昂地表演着。
我记得在澄迈演出的那天晚上,剧场里就一个麦克风能用,轮到谁有台词,谁就站在麦克风前讲话,就像轮流做报告。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台下观众都能鸦雀无声地观看演出,这让我非常感动。台下一双双真挚、专注的眼眸感染了我,也在我心里埋下要到乡村开展教育的种子。
1979年,海南琼台师范学校(现琼台师范学院)组织学生排练话剧《于无声处》。图为《于无声处》剧照,林丽芳扮演女主角何芸(左一)。讲述人供图
当时有同学听到外界评论说,海口的几个演出《于无声处》的团体里,琼台的何芸演得最好。我差点高兴到得意忘形!哈哈,那时的我,是多么的幼稚肤浅!在琼台师范的那几年,我参与了学校的很多文艺活动,演话剧、跳舞、唱歌……从学校毕业后,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音乐老师,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说起我和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的缘分,时间要回溯到22年前的一个中午,我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我是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的团长邢增仪,想请你参与我们赴北京合唱音乐会的比赛……”我站在钢琴边上,激动地与邢团长谈起了条件:“我一个人参赛没有多大意义,如果名额允许,我请求再加入两个人,组成高、中、低三个声部!”邢团长当即同意了我的请求。就这样,我与“爱乐”结缘了,命运就是这么神奇,有时机会来临就在那么一瞬间。
1997年北京音乐厅,在那掉下一根针都能清晰听到声响的环境中,我真正爱上了合唱。这么多年,我从一个合唱团员,成长为艺术部部长,再到培训班老师,最后成长为一名指挥。
2009年的一次合唱音乐会上,林丽芳在认真指挥。讲述人供图
加入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后,我指挥过大大小小无数场合唱演出,有海南解放六十周年合唱音乐会、经典合唱进校园、万人红歌大合唱,还带领团员一起参加国际比赛……在这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生舞台上,我施展了自己的特长,释放了自己的情感,丰满了自己的人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2014年,林丽芳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大海之南》合唱音乐会上做指挥。受访者供图
2016年,我带着爱乐三团赴韩国参加首届中韩合唱交流大赛,我们用一首经典的《葡萄园夜曲》和具有海南黎族方言特色的《斗牛曲》折服了中韩评委,一举夺得中老年组唯一的金奖,并获得了最佳指挥奖和最佳伴奏奖。这个令人骄傲的金奖大满贯是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在国际赛事中的重大成果,也圆了我一直想拿一个指挥金奖的梦,颁奖的那一刻,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2016年,林丽芳和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三团赴韩国参加首届中韩合唱交流大赛。讲述人供图
在和海南爱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爱乐一直提倡把音乐的种子播到乡村,这也和我最初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邢增仪团长的组织带领下,我加入了乡村童声合唱团的行列,来到龙泉中心小学做合唱指导,想为农村的孩子做点事。
第一次去支教的时候,即便是经过筛选的60多位同学,大半都存在音准问题,有的连音阶都唱不准!我反复进行范唱和讲述唱准音高的方法,但在复习的时候,好不容易掰正的音准又顿时消失了。校长看到我无奈的神情后说,林老师,实在不行就算了吧。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看着孩子们眼里散发的渴望,我真切意识到,原来他们特别需要我。
巴金曾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来说也是一样的,我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有感情,才会去发展乡村童声合唱团。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朵浪花一样澎湃。我调整心情,根据队伍现状重新进行排列组合,鼓励唱不准音高的同学多听,用耳朵来学习,一遍遍教他们乐理知识、发音技巧。
林丽芳和龙泉中心小学乡村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一起。讲述人供图
孩子们每次的进步都极其微小,但这也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童声合唱团的成长周期非常缓慢,需要持之以恒。我尽可能地争取演出机会,带着他们去大舞台演出、参加比赛。今年9月27日,在海航集团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场演出中,乡村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参与的合唱作为第一个节目出场,我在台上负责指挥。和孩子们一起演出,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指挥的双手也比平时挥动得更加有劲儿了。
我和我热爱的音乐约会了一生。现在,我小心呵护起孩童的音乐梦想,希望他们也能拥有一段和音乐有关的美好回忆。看着这些孩子们在台上演唱,摄像师为他们留下脸上的稚嫩和童真,等到几十年后,他们看到这些属于自己的“老照片”,又会回忆起什么样的一段故事呢?恐怕只有未来才能揭晓了。
讲述人:林丽芳(中国合唱协会理事,海南省合唱协会理事,原海口市第一中学高级音乐教师)
讲述时间:2019年10月31日
南海网记者 韩星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南海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