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评丨用“金箍”监测学生走神?人工智能也不能任性使用

  最近,浙江金华孝顺镇中心小学里的学生,戴上了一款头环。不过,因此拥有超能力的不是学生,而是与之相连的电脑屏幕前的老师,他们可以凭此判断学生是否走神。

u=1028864387,926270841&fm=11&gp=0.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据界面新闻报道,这款售价3500元的硬件叫做脑机接口头环,据称可以检测脑电波,评判学生上课、写作业时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并给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情况打分。而且,分数还会实时传输到老师的电脑上,也会像考试成绩排名一样被发到家长群里。

u=2306158916,4123669722&fm=11&gp=0.jpg

资料图,来源网络

  【黑科技进小学课堂,必须慎之又慎】

  在学生中应用这种黑科技,是否合乎教育规律呢?

  学习自然要讲究效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是,学习不应该把效率看成第一目标,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教育更讲究的是潜移默化,因材施教。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教育的前提。春风化雨式的教育,需要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绵绵密密的水磨功夫。而过分追求效率,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等于取消了上述的教育前提。大前提都消失了,小前提和结论还能成立吗?

  这批头环,准确的叫法应该是“脑机接口头环”,可以扫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脑电波的形态,从而判断出学生是否认真,是否专心。

  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资料,包括脑电波,属于个人隐私。但在使用头环的班级里,脑电波却成为排名的依据。小学生的可塑性原本就很强,皮一点很正常,脑电波“溜个号”就要被拉出来示众,考虑过学生和家长的感受吗?

  这款设备号称已在全球1.5万名学生中推广并取得了实际效果。然而,就算真的有1.5万名学生的实验数据,仍不足以支撑其推向市场。直接作用于大脑的设备,哪怕出现万分之一的差池,对学生个人和家庭来说,就是无法承受的痛苦。

  教育是刚需,已经成为投资的风口,不计其数的黑科技产品以进入学校为目标,却缺少公认的标准作为门槛,没有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同时,老师和家长又对此缺少鉴别能力。

  我们不懂,也不敢怀疑头环的科学性、准确性。然而在未知面前,教育经不起任何失败。有效是一回事,能不能进校园进课堂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们不妨以更为挑剔的目光来打量这些黑科技。切莫为了效率,丢掉了教育的初心。黑科技要进入课堂,不仅应该确保安全、科学,更应该做到真正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钱江晚报 李晓鹏)

  【让学生戴头环监测走神,极其荒谬!】

  消息一出,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巨大压力,让孩子变成学习工具。那么,为什么各种用来“帮助”学生好好学习的测脑电波头环、定位手环、装有无死角摄像头的教室,总是大行其道?原因是暗中支持的大有人在。在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眼中,只要能让学生得到好成绩,学生的感受并不重要。“量子波动速读”这种显而易见的伪科学,尚能让众多家长折腰,何况有名校加持、貌似真能督促学生认真听讲的头环?

  且不论这样的头环究竟能否经得起科学的审视,但从“监控式学习”这一状态来看,真的没有副作用吗?学校与家长联手监视每个学生有没有“开小差”,等同于把每个学生捆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不允许瑕疵的出现。这样“赤裸裸”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或者被彻底消磨掉了个性,对于学什么都无所谓。前者可怕,后者可悲。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发现自己的专长,然后试着将其发展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是为了让人成为人,成为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各具特色的个体。用科技手段促使每一个学生对所有课程都感兴趣、全神贯注,不仅不现实,更会扼杀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天赋。

  当地教育部门称,头环只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专注度,也并不是每天都戴。殊不知这样的任务,应该落在教学上,而非机器上。如果老师能够认真备课、讲求教学技巧、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学生自然会被课程吸引。舍教学之本,逐机器之末,谬矣。

  教育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当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看作是大脑机械化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是对实用性原理的系统化阐述,那么教育就不会有任何进步。”学校教学的目标不应是成绩,或是知识本身,而应该教会每一个孩子,把知识转化为成长的力量。(南方日报 王梓佩)

  【有必要限制“人工智能+教育”任性使用】

  对于外界舆论对监测学生上课的争议,该校教导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开设这个班,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反对意见,学生也没有身体不适”。

  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反对意见,就没有问题吗?当下很多家长恨不得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全天无休地学习,而学生也逐渐被训练为学习的机器。家长和学生不反对,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项教育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中,首先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其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发展。给学生戴头环监测学生上课是否走神,收集数据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就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影响学生人格发展。鉴于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热衷于引进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之中,我国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出台规定,限制这些技术的任性使用。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热衷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人脸识别、大数据技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学习,这可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监控系统,可以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进而也可减少同学间的纠纷、冲突。但是,其负面作用也极为明显。有些人辩称课堂是公共空间,学生在课堂中,于是无隐私可言,但是,当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脑活动过程,都被监控、采集数据时,是会涉嫌对学生的隐私的侵犯和信息的泄露的。另外,一个人在监控环境中的表现和没有监控环境中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长期在监控环境下学习、生活,会让学生养成表演性人格,这就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舆论对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多有质疑,但是,在AI+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名义下,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越来越多,甚至不断升级。这和某些学校出台漠视学生基本权利的奇葩校规是同一道理。

  今年9月,针对人脸识别等AI技术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使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教育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组织专家论证研究。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集,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个人生物信息的”。这表明,教育部已经重视这一问题。考虑到AI+教育的推广速度很快,各类“创新”令人目不暇接,制定相关的规范,需要提速。而在规范没有出台之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新技术,必须由学校教师委员会进行论证。(北京青年报 冰启)

  【用“金箍”监测学生走神?该测的是决策者脑洞!】

  不得不说,近年来涌现出的很多黑科技,正在颠覆很多领域。三天不看新闻,我们便会被科技的飞速进展甚至跳跃式进展吓一跳。应用跑得太快,以至于很多网友看了反应不过来。只是,具体到这款头环,它的功能更接近孙悟空的紧箍咒,是用来控制佩戴者的,而不是由佩戴者来控制。对于这款神奇的头环,网友纷纷表示好奇和质疑。

  这里面至少有两层问题:这种所谓的“监督走神”技术,到底靠不靠谱?头环是知道我在想什么,还是知道我没有想什么?想放学后去哪玩,和想老师正在讲的内容,都是大脑的思考活动,头环如何区分?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些疑问。

  近些年,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一样,“脑机接口”也滋生了很多领域的“热门应用”。检索可以发现,9月26日,新华网发布一则报道称,在F1新加坡站决赛结束后,展示了专业赛车手如何用脑机接口技术设备训练他们的大脑,以提高专注力,还称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教学智能测评系统。

  只是,哪怕技术可以实现,分数排名早已饱受诟病,去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将取消分数机制改为登记评价方式,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现在,把孩子的专注力打分排名并发给家长,如此“现代化”的技术,恐怕并不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在科学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部主任Theodore Zanto博士也曾介绍,这种头环的基本原理就是脑电图技术,通常用在医生针对患者的诊断中。早在上世纪40年代,该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就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到了现在,这种技术是取得了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吗?以至于突然应用到了教育领域?

  具体到金华孝顺小学这款头环的来源,一份民生网发布的报道称,2018年12月25日下午,杭州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向孝顺镇中心小学捐赠了50台全球领先的脑机接口技术产品——赋思头环。果真如此,便不涉及公共财政采购或家长买单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一种新科技产品作为教学设备应用于课堂,还是需要来自教育、科技等部门的权威认可、严格规范、科学指导,完成科学和伦理的双重核验,如此才能走向安全而有益。(新京报网 与归)

timg.gif

让学生真正用心听课

不如想想如何加强教学吸引力

  来源:钱江晚报、南方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网(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韩慧
  • 新海南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手机客户端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 南海网微博

    用微博扫一扫

最热评

进入栏目
栏目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技术服务 |  法律声明 |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